幼兒優秀教師綱要心得體會

幼兒優秀教師綱要心得體會篇3

一、談談課程改革中幼兒的地位

幼稚園課程正在進行著一場根本性的變革。《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稚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綱要》為幼稚園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們對幼稚園課程有了新的理解,即幼稚園課程改革應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步,對貫穿於《綱要》中的“以幼兒為本”的觀念尤其感悟至深。多年來,我們的幼兒教育經常將“幼兒”二字忽 略不計,片面強調“教”的單向性。而《綱要》提倡還幼兒一個應有的地位,還幼兒一個有意義的愉快童年,這順應了新時代“以人為本”的理念,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與《綱要》“親密接觸”一年以來,我嘗試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澄清教育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將《綱要》中“以幼兒為本”的教育思想落實於教育行為之中。以下實錄見證了我的一些體會。

二、幼兒教育要以幼兒自身的需要作為出發點。

實錄一:我教小朋友畫房子。我先拿出一幅范畫,讓小朋友觀察,總結出房子的特徵:尖頂、長方形牆面,長方形門窗。然後再示範這種房子的畫法,並且強調三角形、長方形的位置關係,最後由幼兒作畫。然而,還是有一部分小朋友畫出了歪歪的房子、散架的房子和不對稱的房子,只能讓他們重畫,或者在評畫時指出這些房子畫得哪裡哪裡不好。感覺老師教得吃力,孩子學得受罪。

實錄二:區域活動時,好幾個孩子都在畫奧特曼,奇怪的是有幾個平時不愛畫畫的孩子也饒有興趣地畫著形態各異、情節不同的奧特曼,畫完後還激動地捧來給我看,如數家珍地念叨著這是葛雷奧特曼,那是雷歐奧特曼,他在打怪獸,他在擺姿勢……畫面上的人物和情節還真象那么回事,沒有教他們卻也能把人物的主要特徵和動作畫得栩栩如生。

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有主見有思想有情感的完整個體,他們渴望平等,喜歡遊戲,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尊重幼兒各方面發展的需要,研究幼兒學習的特點,活動安排從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出發,真正使幼兒在活動中體驗愉快的心情,滿足自身成長的需要。過去,我們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幼兒這一教育主體的需要,常常從行政機構的主觀臆斷出發,或從幼稚園、教師的方便出發來安排教育內容,開展教育活動,這樣的教育活動往往偏重於知識、技能的獲得,忽略了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忽略了幼兒的興趣愛好。上述實錄證明了《綱要》藝術領域的目標中提及的“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是多么可貴,重視幼兒自身的需要是多么必要!

三、幼兒教育要以師幼互動為立足點。

實錄一:“我們的動物朋友”的主題活動就要開始了。孩子們在看關於動物知識的圖片,但總有一些幼兒忍不住要跟同伴講話(與動物的主題無關)。也有些孩子要離開椅子在教室里走動,甚至在我發出“有的孩子不要看碟片,那我們就把電視機關掉了”的信號之後,仍有幼兒無動於衷。我嘗試把這部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卻造成了更多的孩子注意力的不集中。

實錄二:為了進行“我們的動物朋友”這一主題活動,我重新做了調整,從各個教室里收集來很多動物頭飾,臨時放在了玩具柜上。孩子們就圍在了一起。有的用手碰一碰,有的就直接拿起頭飾帶在了頭頂上。“我是小鴨子”“我是黑貓警長”……孩子們興奮得說著,把盛老師借來的幾十個頭飾都翻亂了,有的頭飾都掉在了地上。甚至有的孩子因為不會帶頭飾,在反覆嘗試的過程中把頭飾上面的圍起來的那個圈圈給弄壞了。看著教室里“亂鬨鬨”的場面,我除了提醒、幫助孩子小心帶頭飾之外,並沒有干涉他們,而是以支持、欣賞的態度鼓勵他們邊帶頭飾,邊學學這個動物的樣子。在帶頭飾,學小動物走路、叫聲的過程中,孩子們產生了很多問題:“她的小花貓喵喵叫,我的小猴子怎么叫?”“小兔子愛吃蘿蔔,那么小熊愛吃什麼呢?”“小鴨子走路為什麼搖搖擺擺,小烏龜走路為什麼爬呀爬?”……

《綱要解讀》指出:師幼互動的雙方是教師和幼兒。師生雙方在互動中既充當互動行為的發起者,也是互動行為的反饋者。師幼互動行為的性質正是在互動發起行為和反饋行為及其相互作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

“我們的動物朋友”主題產生的方式從教師發起的互動,到幼兒提出問題,發起互動信息,教師順應推動的轉變過程,給我們教師該怎樣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提供了一點啟 迪:即教師在關注孩子提問題時候的敏感性程度,捕捉孩子發起的互動信號時的敏銳性程度,是影響幼兒在師幼互動中的主動地位和主體性發揮的關鍵因素。

五、幼兒教育要實現家園齊心協力,以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為至高點。

實錄一:“今天幼稚園里教了些什麼?”、“怎么老師教的兒歌你也沒學會?”……在幼稚園里常可以聽見家長這樣問孩子或者責備孩子。而我有時對家長的這些行為感到無能為力,甚至為了讓孩子回家有所交待,特意利用空閒時間多多複習兒歌,或者特意叮囑孩子把學到的一些知識回家告訴爸爸媽媽。孩子就這樣變成了家園溝通的一輛車,而這輛車上載的多是一些知識和技能。

實錄二:“你們幼稚園也教英語了?今天英語教了些什麼?”這些天一些家長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而我會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我們組織英語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學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而不在於一定要讓孩子會說多少單詞,會念多少兒歌。當家長問及我們“學了些什麼英語”時,我們強調主要是些有趣的遊戲,不一定有很多內容,一開始也並不強調孩子非要開口說,而主要是營造英語語言的氛圍,引導孩子學會傾聽。家長似乎也比較贊同這些觀點,有時還與我們談論教育中的一些心得,說幼稚園培養好習慣的確重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為習慣不可忽視,而學習知識只是一個部分。家長的觀念在悄然轉變,素質教育已不再是幼稚園單方面的話題了。

《綱要》追求幼兒健康、真實、全面、可持續地發展,並且充分強調了家、園、社區的合作所具有的深遠意義。只是,如何讓一些教育觀念相對落後的孩子父母、社會各界人士學習領會《綱要》精神、共同為提高幼兒整體素質而努力呢?《綱要》提到:“家庭是幼稚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這是提升幼兒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法寶”,這也是我在工作中的切實體會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