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教學計畫

一、教學內容

1.《歷史與社會(九年級全一冊)》

2.《思想政治》第五冊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年級全一冊)》《我們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在七、八年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圍繞人們最為關注的若干現實問題,諸如和平與發展;人口、資源與環境;人權、民主與法制;經濟成長、科學進步與道德建設;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等,培養學生進行綜合分析,思考應該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促進學生立足於當代社會,學會面對、學會選擇、學會參與。

從教學內容的安排看,有三個主題:一是與當代中國國情和發展密切相關,具有現實性;二是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具有開放性;三是需要跨學科領域的視角,具有綜合性。而所有主題的講述,則一概採取專題探究方式,以促進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嘗試自主構建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從教學體系的構建看,本階段採取主題型整合與共時性敘述相結合的方式。這既考慮到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和學習內容邏輯的完整,更著眼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充分體現綜合課程的價值。從《歷史與社會》課程體系的整體設計看,九年級教科書可以說是最能體現綜合文科課程特色的內容。

(一)本冊教科書的整體結構

考慮到九年級為義務教育階段的畢業班,學生面臨中考複習的教學實際,為講求教學的實效,教科書編為全一冊,共設6個單元、60課時,按照每課1~2課時編寫(根據課程方案規定,本課程的學時為每周4課時)。

(二)教科書內容選材原則

本冊教科書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在選材時,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逐一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二)中“我們面對的機遇與挑戰”一級主題的內容標準要求。在此基礎上,為完成課標教學內容的需要,可作適當的拓展。

2.引用大量的案例要有典型性、說明性、思考性、可拓展性等,同時還要適當地考慮到地域性(中國和外國、農村與城市等)。

3.精心選擇圖片、地圖、圖畫、統計圖表等,它們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是教學內容不同的呈現方式,因此不能“摘到籃子裡就是菜”,要精挑細選。

(三)課文編寫體例的規範

各課教學內容由若干目題組成,目題是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基本單位。 目題內容由“課文”和“專題探究”兩部分組成一方面,鑒於本教科書內容所涉及的學科背景知識更為寬泛,以及主題綜合的特定要求,而採用綜述內容的課文方式;另一方面,仍堅持全套教科書“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的編寫風格,而採用專題探究的方式組織相關教學內容。兩者結合,共同構成各目題所包含的基本內容。課文功能:概述本課基本內容。作用:呈現本課基本目標,以便於教師和學生提煉核心概念和知識。要求:表述清楚,言簡意賅。規範:600字左右;單頁篇幅;統一字型(宋體)。專題探究功能:基於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提供拓展性、說明性的相關內容。作用:體現教學的探究性、情境性、綜合性的活動引導過程。要求:文字力求生動活潑,標題醒目而富有想像力、吸引力;活動設計要有具體內容,力求多樣化,具有辨析性和可操作性;素材要富於知識性、啟迪性,重情節、有寓意、能發揮、可回味、易發掘;插圖要豐富、貼切,與圖說緊密結合,共同呈現相應內容;圖示要具有促使內容視覺化的效果,替代文字或輔助文字的意義。規範:多數用兩頁篇幅,少數用三頁篇幅;採用多種字型,以規範有關敘述、圖說、活動要求、對話內容等不同類別的文字。三、教學進度周次課序課 題課  時內  容1第一單元第一課戰後世界新格局第一課時“兩極”與“冷戰”第二課時殖民體系的瓦解與各國的現代化追求2第二課共和國的風雨歷程第一課時鞏固新生政權第二課時進入社會主義第三課時失誤與挫折第四課時成長的驕傲:“兩彈一星”精神永駐3第三課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第一課時改革開放的年代第二課時“一國兩制”與統一大業第三課時獨立自主,和平共處第四課時代主題與當代中國第一課時“冷戰”後的和平主題第二課時“南北”關係與“發展”主題4第三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