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語文學科教學工作計畫與進度

確了學習要求,讀來使人感到親切自然。

2、每一單元教材從導語到課文、到語文園地,不僅圍繞本單元的專題合理安排,而且加強了單元內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聯繫與整合。在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之間,用一段流暢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讀課文過渡到略讀課文,並提示略讀的方法與要求,使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一個整體,更好地發揮陶情冶趣和訓練閱讀的功能。如,學了精讀課文《畫楊桃》,在略讀課文《想別人沒想到的》前有這樣一段話:“畫楊桃告訴我們,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下面這篇課文又會告訴我們什麼呢?讀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小徒弟的畫為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這段話承上啟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讀課文所學的內容,同時也引出略讀課文所學的內容和

要求。

3、聯繫本單元專題,繼續設計聽說讀寫的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加強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如,第八單元專題是“神話、傳說故事”。本單元四篇課文從不同方面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故事,有的包含在古詩中,有的是歷史人物傳奇,還有想像中的神人神力。為了方便課文的學習,在教材導語中指明了學習的途徑,在第一篇課文後布置了課外收集的任務。完成了這一任務,也為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做了很好的準備。在第四篇課文學完後,要求學生寫感受,目的是繼續加深學生對專題內容的理解和感悟。這樣,各種活動之間相互聯繫,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間有鋪墊,後面有落實。單元內各部分內容成為了一個互相聯繫的有機整體,有利於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二)結合專題繼續安排“綜合性學習”,體現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和目標

本冊共安排了兩次綜合性學習,一個是調查周圍環境,一個是回憶、了解父母的關心愛護,分別編在“愛護周圍環境”和“可貴的親情、友情”兩個單元中。這兩次綜合性學習涉及的範圍廣、針對性很強,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以及自主合作學習的空間。綜合性學習與閱讀、口語交際、習作有著緊密的聯繫,是該單元的有

機組成部分。

綜合性學習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為一些聽、說、寫的訓練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有意義的話題,還為學生課外閱讀指明了方向,同時加強了課堂內外的銜接、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綜合性學習是一項充滿個性化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體現了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體現了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體現了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有助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對於綜合性學習的安排,教材不僅提出了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還十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也就是儘可能地讓學生髮揚合作精神、自主開展活動,使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都得到發揮。

(三)大量更新課文,精心安排精讀和略讀兩種課文類型

本冊新編選的課文超過一半,更加注意密切聯繫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反映家鄉美好景物的《珍珠泉》;有反映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燕子專列》;有反映現代兒童關愛他人,化解矛盾、重建友誼和良性競爭的《檢閱》《絕招》;有反映母子相互關心和理解的《媽媽的賬單》;有表現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和科技進步帶來新變化的《月球之謎》《果園機器人》。許多新選的課文角度新穎,對學生思想方法的啟蒙很有幫助。如《想別人沒想到的》。新選的課文,體裁豐富,有散文、詩歌、神話、寓言、科學小品,語言活潑,生動有趣,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學生不僅學到語言,在思想上也受到啟迪,

在情感上得到薰陶。

單元內課文繼續分為精讀和略讀兩種類型,這是從閱讀方法上對課文進行的劃分。精讀要認真仔細地研讀,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結合聯想和想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精讀不但是充分理解閱讀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最常用的有效途徑。與精讀不同,略讀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教材在部分課文的後面安排了“資料袋”。資料袋一般是給學生提供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空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著力改進課文和課後練習的編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1、改進課文的導學系統。繼續靈活地在課文之前、課文之中、課文之後,以學習夥伴的口吻,提出思考問題,引導學生讀書、思考,

逐漸悟到讀書時應在什麼地方想,想什麼,怎樣想。 圍繞課文提出的問題,有以下幾種情況。

(1)引導學生理解詞句及課文內容。有的在課文的關鍵處提出思考的問題。如,《荷花》一課,在結尾段的旁邊提出了一個問題:“‘我’怎么會忘記自己是在看荷花呢?”;有的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如,《寓言兩則》一課,在第一則寓言的標題旁提示“通過查字典和聯繫課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有的引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畫面。如,《珍珠泉》文後,學習夥伴說“我的家鄉也有這樣美好的景物……”,啟發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浮現課文的情景,把語言文字元號迅速地轉換成形象,想像課文描述的美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