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冊思想品德教學計畫

3、對話交流,在碰撞中生成

新課程的理念認為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該有一種“對話”的意識,要讓對話走進我們的課堂。對話式教學策略主要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出現,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所以在整個教學中,老師始終是一個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促進者,引導者,適時的提出問題,邀請家長參與互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熱情,調動了學生的認知和經驗、情感和體驗。在這樣的自由的對話中,學生的各種想法有效地碰撞,產生新的思維火花。當然,教師也是對話的捲入者,在對話的過程中,或引發互動,或啟發激勵,或總結提升,或表明看法,進行價值引導,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師長的互動、交流,使每一個人的心靈世界產生強烈的共鳴,實現在對話中傾聽,在傾聽中碰撞,在碰撞中領悟。

4、開發資源,在文化中育德。

德育呼喚文化視野,生活是個文化磁場,開發品德的課程資源從廣義上說就是實施德育的文化浸潤。課程資源不僅是教材,還是生活。不僅是器物或藝術,還有人的行為方式等等。教師必須充分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以期課程目標的實現。在教學中,如何統一學生、教師、家長三方的觀點,是兒童實現合理網路生活的重要環節。將家長、教師等請進課堂,讓他們的思想及行為方式對少年兒童產生影響,增進了課程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課程、學生、家長、老師有機地融為一體,共同發展。社會文化的浸染,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力,同時也賦予教材以現實的生命力,產生了超出預設的“溢出效應”。

要讓孩子真正過上有道德的生活,要使《品德與社會》課程真正為少年兒童的生活服務,那么我們就不能僅僅滿足於課堂之內、滿足於師生之間,而要把我們的視野投向更為廣闊的兒童生活,要開發多方資源,調動各方力量,架設起學校、家庭、社會溝通的立交橋,讓道德在每一座橋樑上都能暢通無阻,使每個孩子真正過上和諧的道德生活。

五、教學進度:

日期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9月

家庭萬花筒

父母我特殊的朋友

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

1、了解家庭模式變遷的歷程,知道忠孝節義是傳統家庭所倡導的美德,

2、繼承傳統家庭的美德,有效地發揚於現代家庭生活中。

3、知道家庭的穩定關係到社會的穩定,明確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4、了解父母與自己在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學習和父母溝通的方式。學會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

10月

難忘的校園生活

園丁讚歌

我為母校添光彩

1、學習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激發熱愛和尊重老師的思想感情。

2、通過採訪身邊的老師、設計和參與教師節活動,增進師生情感,理解和尊重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

3了解母校的歷史,通過問卷調查、主題隊會等形式,加深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增強學生以校為榮的集體榮譽感。

4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性學習,製作母校宣傳冊,想新生家長進行宣傳。

11月

誠信真可貴

退一步海闊天空

讓我們同行

1、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誠信、寬容,什麼樣的行為體現了互幫互助。

2、明白社會交往中誠信的價值、寬容的重要、互幫互助的意義。

3、在日常交往中,學著誠信、寬容,能辨別在怎樣的情況下應該對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12月

我是小小安全員

小心“電老虎”

紅綠燈

遇到危險我不怕

1、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在發現安全隱患時,能及時地提醒家長注意,做到防患於未然。

2、知道居家安全、用電安全、交通安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安全隱患,並學會一些自護、自救的方法。

3、知道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的危害少年兒童的事例,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