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學科教學計畫

班級 五甲、乙科目 科 學  冊別 9 任課教 xxx 制定日期XX.8

(一)基本情況  班級人數

學  力  基  礎 (上期末檢測成績)

男 

女 

合計 

學科素質平均分

學科素質優秀人數

學科素質良好人數

學科素質合格人數

學科素質待合格人數

學情分析:

1、已有知識、經驗: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生的科學常識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科學情感。

2、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學期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教學內容 單元序 號

單  元 名  稱

單  元 篇  目

單  元  教  材  簡  析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時 數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10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10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11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12

(三)教學進度 周 次

教  學  內  容  安  排

備  注

第一周

種子發芽試驗(一)、(二)

2

第二周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蚯蚓的選擇

2

第三周

食物鏈和食物網、做一個生態瓶

2

第四周

改變生態瓶、維護生態平衡

2

第五周

放假

第六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