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學年度第二學期八年級數學教學總結

1、落實基礎知識,  面向全體學生。由於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發展和興趣、特長等不盡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組織教學時,應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出發,併兼顧學習有困難的和學有餘力的學生。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特別予以關心,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指導他們改進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使他們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大綱中規定的基本要求,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要通過講授選學內容和組織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滿足他們的學習願望,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2、  重視改進教學方法,實施三步式教學步驟。第一步,教師在課前先布置學生預習,同時要指導學生預習,提出預習要求,並布置與課本內容相關、難度適中的嘗試題材由學生課前完成。第二步,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梳理新課知識,指出重點和易錯點,解答學生預習時遇到的問題,再設計提高題由學生進行嘗試,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成功,調動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可激勵學生自我編題。努力培養學生髮現、得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將實際問題上升為數學模型的能力,注意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第三步,課後複習,及時查漏補缺,加強輔導。

3、  改革作業結構減輕學生負擔。將學生按學習能力分成多個小組,幾個層次,分別布置難、中、淺三個層次作業,使每類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課後作業,就讓學生板演講解完成,書面作業另行安排,多題型多花樣的經典題。

4、加強課後輔導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 、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輔導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對數學學習的輔導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