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常規教學檢查工作總結

3、質量管理

沒有見一個學校對學生成長的過程有監控措施和成長記錄,只是有一個教學質量評價方案;沒有見一個學校有期中期末終結性複習計畫,只有試卷分析,有試卷評講記錄。有的教師的試卷分析,只分析本班學生的一些數據,只分析試卷質量,沒有分析學生失分原因,沒有改進措施。培優補差計畫切實可行,落實措施得力,記錄齊全。有的校長的專題講座相當於一次理論學習,沒有結合本校實際,對教師教學指導性不強。

4、課堂教學和評課

大部分教師已經轉變了角色,走下了壟斷的講台,不再對課文條分縷析。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重視朗讀並進行朗讀指導,進行文本細讀,進行語言品味。但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①“晚進早出”。導語太長,作者簡介、字詞教學就占了課堂一半時間,學生沒有了讀書的時間,文本細讀的時間。如一個教師僅出示教學目標,講教學目標就占用了四五分鐘時間。一個教師學習生字,先讓學生到黑板上默寫,再找學生改正,教師再評講,翻來覆去過去了八分鐘時間就這么浪費掉了。還沒有進行文本細讀,就進行拓展延伸了。文本學習一半時間,拓展占一半時間。如一個教師的一節課還有20分鐘就開始了寫作訓練,實際上文本還沒有完全理解,對課文挖掘不到位。②多媒體運用不當。以課件演示代替文本細讀,滑鼠代替了粉筆,螢幕代替了教材,學生的眼球多半時間盯著小小的電視螢幕,學生手中的教材被冷落一邊,從而造成“只見機器不見人,只見畫面不見文”的局面,最終導致學生脫離文本細讀,脫離對優美語言的品味。以“人機對話”代替情感交流。教師成了多媒體的“操作員”和“解說員”,學生成了忠實“觀眾”和“聽眾”。本應充滿師生、生生情感交流的課堂變成了教師點滑鼠、學生看螢幕的“人機對話”。這實際上是一種藉助於高科技手段的“滿堂灌”,即把原先低效的“人灌”變成了高效的“機灌”、“電灌”。以僵死流程代替動態生成。課堂上,教師關注更多的是多媒體的操作,不熟練的教師操作起來手忙腳亂,哪還有時間顧及學生課堂上的實際表現,更不用說結合學生情緒的變化,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流程。③“貼標籤”現象嚴重。比如一篇課文運用了想像、聯想手法,教師只提一下本文的特色是聯想、想像,既沒有讓學生找一找哪裡運用了這一手法,也沒有讓學生分析運用這一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學生還是不會套用。

聽課教師少。有的學校只有一個教研組長去聽課,高音喇叭喊半天,不見去一個人,特別是第一節。有的聽半節有事又走了。評課教師準備不足,沒有理論依據,要么隔靴撓癢,要么只是戴花,三言兩語,就結束了。只對形式評價,不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如國語不準確,板書不工整,課堂氣氛不活躍等。只關注教師的教,不關注學生的學。沒有自己的教學設計,沒有對語文閱讀教學有自己的認識。

二、教研管理

1、教研組設計不科學,三個年級三個教研組。應該是一個教研組,三個年級三個備課組,專題活動在一個組,聽評課、集體備課在年級組,也叫備課組。

2、校本教研與縣三級教研結合不緊密。有的學校就沒有制定教研活動制度,沒有活動時間和地點,縣三級教研會議精神不傳達。

3、教研活動單調。有的學校既有專題學習記錄,也有討論記錄,還有聽評課記錄。而有的學校只有聽評課記錄。有的專題只討論作文教學,沒有討論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有作假之嫌。

4、學校有教師教研成果獎勵辦法和制度,但很少有這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