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總結

四、教學管理

1.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有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還有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是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課程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實際套用能力。

2.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開展課堂互動活動,避免單向的理論灌輸和知識傳授。

3.課程採用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心理測試、團體訓練、情境表演、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

4.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利用相關的圖書資料、影視資料、心理測評工具等豐富教學手段,也可以調動社會資源,聘請有關專家,舉辦專題講座等各類活動補充教學形式。

5.本門課程考核的方式採取平時考核和期末開卷考試兩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占50分,包括出勤、課堂表現、撰寫論文;期末試卷占50分,總計100分。

五、教學服務及保障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了解與掌握更多的關於自身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的知識,學會掌握套用心理調節的方法;

2.大學生通過全程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與心理健康教師建立良好的協作關係,使大學生有效地獲得心理健康教師的幫助;

3.根據新課改方案中對大學生進行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改變傳統單一考試評價模式,分學期、分階段的進行全程式輔導和考核;結合學生平時的課堂作業、討論、辯論、上課表現、團體訓練、社會調研等,綜合考察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強化學生參與和實踐考核環節

通過考試評價方式調整,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活動,變學生被動式受教為主動地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因素;將評價引入課程全過程,特別是將考試評價納入教學管理的全過程,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不同階段採取相對應的講授內容及考核方式,幫助大學生掌握壓力管理、情緒管理、團體合作、交流溝通等等的技巧,體驗運用這些技巧解決問題的實踐效果。

六、展望

1.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社會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備積極樂觀、健康向上心理素質的人,才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時代。在高等教育領域,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為大學生全面素質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各高校基本都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高等教育體系,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很多高校已經開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正式課程納入到正規課堂教學中。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究是擺在高等學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80後、90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要求。近年來,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在逐年增長,由原來的20-30%左右增長到30-40%左右,心理障礙的比例由原來的15%左右增長到25%左右,大學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等原因不惜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時有發生,且有上升的趨勢。大學生自殺或致傷、致死他人,給學生家庭帶來極大的心靈傷害,在高校和社會上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刻反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研究可以預防精神疾病、自殺的發生,可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化,心理諮詢工作的專業化,使高校教育的針對性、目標性明顯增強。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究是塑造大學生優良思想品德的先決條件

性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首要必備條件。一個人的性格具體地標誌著一個人的品德和世界觀,即人的性格特徵和人的思想品質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沒有健康的性格就談不上優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就是說,培養健康的性格和優良的思想品德是同一教育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的側面。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是必要的手段。

思政部心理教研室

XX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