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由課內向課外拓展,讓學生更多的去了解科學領域,探索科學奧秘,提高科學素養,培養科學興趣;去領略科學家的精神風采和人格魅力。

李輝的《梁思成的故事》,與前篇一樣,也是關於科學家事跡的紀實性文章。文章選取了梁思成保護古建築的幾件事來寫,表達了對梁思成的崇高敬仰和深深惋惜,以及對這位建築大師的熱情謳歌和高度讚美。

我的導入語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都非常熟悉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它莊重、大氣、明朗、富麗堂皇,象徵著國家的神聖和莊嚴,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氣魄和精神。大家知道它的設計者是誰嗎?

梁思成就是國徽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不僅如此,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要設計者。梁思成是我國近代史上“戊戌變法”的主要倡導人之一梁啓超的長子,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是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創始人,他還曾任中央研究員院士,美國耶魯大學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和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成員等職。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李輝寫的《梁思成的故事》。

這篇文章,作者是運用散文筆調,來敘寫梁思成的生平事跡,來表達對梁思成的景仰之情的。因此,學習本文,首先,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跡;然後讓學生重點品讀能體現梁思成正直無私品格和崇高的歷史責任感的關鍵字和句子,從而更深的來了解這位建築行業的泰斗。

這樣,提出這兩個學習目標之後,就要求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概括文章所記敘的梁思成的主要事跡:一是梁思成險攀應縣木塔;二是梁思成保護日本奈良古城。

文章思主要就寫了這兩件事,思路非常清晰,所以學生簡要概括之後,就轉入對重點詞句的品讀上。

這篇文章與《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相比,雖然都是紀實性的文章,但第一課是用樸實的語言來敘述故事,表現錢學森高尚的精神境界;而這篇文章,卻用散文化的抒情筆調,直接表達作者對梁思成的敬仰之情。因此,重點詞句的品讀可放在作者對梁思成的描繪性語言和評價性語言上。

如作者描繪當年梁思成險攀木塔的情景:“那天,風呼呼地刮著,也讓他們有一種會刮飛的感覺。梁思成第一個抓住鐵索,兩腿懸空地往剎尖攀援。”接著,是作者直抒胸臆地評價:“古建築在他眼中,永遠是有生命的物體。一磚一瓦,一根立柱,一處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當他攀登木塔時,當他考察一座座石橋時,當他觀看北京城牆時,他決不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而是將自己的全部生命,與他所接觸的對象融為一體了。”“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築的價值,因而他把它們和創造它們的人的精神視為一體。”

學生找到這兩處之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品讀,思考、探究、討論之後,就能明白梁思成之所以冒著生命危險攀登木塔,正是緣於他把古建築視為有生命的物體,緣於他對建築文化的痴迷,這也正是他無私品格和崇高的歷史責任感的體現。

由此,學生也就不難理解下文中梁思成保護日本奈良古城這一舉動所體現出的深厚的歷史責任感了,“理性戰勝了仇恨,文化的永恆價值取代了戰爭的非理性。”這是作者對這位建築大師的熱情謳歌和高度讚美。

現在,北京正在準備修復當年梁思成奔走呼號未能保護的古城門樓。如果梁思成泉下有知,會做何感想哪?請就此寫一段話,談談你的看法。

這一問題的設定,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梁思成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精神和濃厚歷史責任感的人。

以上這些教學程式的安排,側重於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和人文思想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偉大人物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格,在潛移默化中豐富精神世界,美化心靈,指導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