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數學老師教學反思

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多數數學教師的課堂提問存在著一些問題:隨意性大,一節課多的可提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問題,少的只提幾個問題;記憶型問題和理解型問題比例較高;讓學生闡述觀點、答案開放的能力型問題比較少;而且幾乎沒有為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以至於也很少有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

一樣的教學內容,不一樣的提問方法,產生了不一樣的教學效果,那么怎樣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精心設計數學課堂,抓住每個有價值的提問

1.激趣性提問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在教學中可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例如:科學計數法的教學引入。上課後,教師走上講台,拿起口杯,隨意喝一口開水,然後說:“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剛才喝下的一口水,約有多少個水分子嗎?約有6023後還有20個零個水分子”(一口開水約重18克,18克水中含有6.023×10個水分子)。學生意識到這么大的數字寫起來很不方便

2.疑難點提問。

學生學習的疑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難點,抓住疑難點提問,就是要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特別要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設疑。差錯人皆有之,作為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後順其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時有這樣一題: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兩邊的長為5cm、7cm則它的周長是多少cm?

3.發散性提問。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在求同思維培養的基礎上,強調並重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的訓練,例如: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對學生的數學建構無疑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二、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促進主動發展

數學問題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環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樑。因為只有在各種有益的環境中,才能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調動起學生形成知識、經驗、策略、模式、感受等。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一節課的引入時,先讓學生解五、六個一元二次方程,並引導學生列表:各個方程的二次項係數、一次項係數、常數項、x1、x2、x1+x2、x1?x2,並探索發現關係。

三、精心研究學生,使問必有答

課堂提問,不能出現"遺忘的角落",要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期待,培養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強烈競爭意識,從而營造出一個主動積極的集體思維氛圍,轉而推動每個學生更主觀能動地進行思維活動。例如:在教學負數的引入時,提問學生:“1.你有5元錢,還了2元錢,還有多少錢?列式算出。2.你有5元餞,還了8元錢,還有多少錢,列式後能算出結果嗎?”

四、精心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中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研究者。”,而在中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彆強烈。由此我們知道學生都有提問的欲望,關鍵在於我們怎么引導?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的一般方式歸納為如下策略:

①引導學生對問題的理性思考。如:“為什麼?”“怎樣想的?”“為什麼要這樣做?”“理由是什麼?”

②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如:“還有別的方法嗎?還有更好的方法嗎?還有更多的方法嗎?”

③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如:“有更快捷或更新穎、獨特的方法嗎?”

④引導學生自我評判、自我反思的能力。“你自己認為好在哪裡,哪裡還有不足嗎?”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敢問”、“會問”。

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