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民營經濟的實踐與思考

黨的xx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重要問題的決定》,在深入學習《決定》的過程中,帶著對“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這一問題的思考,對昌樂縣民營經濟進行了調查。深切地感到,民營經濟已成為昌樂縣經濟發展中比重最高、活力最強、貢獻最大的經濟成長群體。

一、基本經驗

近幾年來,昌樂縣始終把民營經濟作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天字號工程”緊抓不放,堅持總量抓擴張,骨幹抓提高,政策抓落實,環境抓最佳化,民營經濟實現了突破性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年,全縣註冊民營業戶已達9611戶,註冊資金24.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7%、17.4%;完成營業收入145.5億元,實現利稅12.6億元,實交稅金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8.4%、54.8%和43.6%。昌樂縣民營經濟之所以能夠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勢頭,持續實現了量的膨脹和質的提升,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找準了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近年來,昌樂縣委、縣政府從實際出發,確立了“招商引資促發展,求真務實建強縣”總體工作思路,大力實施“工業立縣”戰略,把“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作為兩個“天字號”工程來抓,選準了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起到了抓關鍵、帶全局的理想效果。其中,招商引資實現較大突破,成為支撐和帶動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年,全縣新引進項目311個,實際到位資金31億元,實際引資額同比增長49.4%,其中引進總投資過億元項目29個,過千萬元項目51個。

(二)探索了市場經濟新條件下指導企業工作的新方式。針對部分已改制企業改革不徹底、不到位和部分新發展民營企業管理粗放等問題,著眼於培養市場競爭實體和“四自”主體,在民營企業中廣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力推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使民營企業普遍上了檔次、上了水平。同時,通過招商引資,藉助國外、省外、縣外的力量“嫁接改造”全縣民營企業,培植起了一批新的骨幹企業。目前,全縣規模企業已發展到160家,比XX年增加72家。濰坊盛泰藥業有限公司原是一家嚴重虧損的國有企業,改制後積極與國外客商開展合作,新上萬噸藥用澱粉和萬噸藥用白糊精項目,總投資4000萬元,建成投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6000萬元,利稅1200萬元。最近,該公司又與山東大學高分大材料研究所聯合投資開發了藥用水溶性包衣項目,該項目是獲得國家專利、填補國內空白的高科技項目,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造就了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好環境。堅持“環境建設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的觀點,高度重視環境建設,既抓硬環境,又抓軟環境,大大最佳化了民營經濟的整個環境。硬環境建設方面,積極籌措資金,增加投入,為民營經濟發展搭建平台。全縣重點規劃建設了“二區四園”,成為外資和縣內民營項目注入的“窪地”,產生了良好的聚集效應。縣經濟開發區吸引了許多項目,其中投資過千萬的11家。濰坊中傳拉鏈項目,投資3080萬美元,主要生產隱形拉鏈和拉鏈頭,目前已形成年產隱形拉鏈6500萬打、拉鏈頭6000噸的生產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6億元,利稅4000萬元。三藝珠寶石飾加工項目,由香港恆昌珠寶首飾有限公司、青島世通工貿有限公司和濰坊藍天首飾珠寶有限公司共同投資5000萬元興建,投產後可形成年加工黃金首飾3600千克、白金首飾1600千克、白銀首飾3000千克,k金鑲石類珠寶工藝品100萬件的生產能力,年銷售收入可達5億元,利稅1000萬元,將成為全縣珠寶加工業的“龍頭”。在加大硬環境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軟環境建設。縣裡成立了行政服務中心,40個職能部門到行政服務中心集中辦公,實行“一門受理,聯合審批,一條龍服務”,較好地規範了部門服務工作,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切實加強行業協會、企業家協會建設,積極培育各類“中介”服務組織,探索出一條讓企業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成功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