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民營企業考察報告

泉州市民營企業考察報告

摘要:2004年7月,福建省社科聯組織該省百家民營企業調查活動,到泉州市的十五家大中型民營企業進行考察,就企業家個人狀況、企業的外部環境、經營管理、人力資源、投融資體制、技術創新等六大當前我國民營企業所面臨的問題與企業管理層進行了深入的交談。本文總結歸納了各家民營企業所反映的情況,並提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以期對當前我國民營企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作些探討。 

一、企業與地方政府的關係

在所調查的十五家企業中,在談到對地方政府的看法時,無一家企業對地方政府表示滿意。企業對地方政府的意見集中在地方政府社會管理水平的低下,各種攤派、檢查過多,稅負過重,政府的官僚作風嚴重等等方面。其中反映最強烈的是很多政府部門和官員的思維還停留在計畫經濟時代,經常利用行政手段對企業進行干預,通過各種所謂的檢查干擾企業正常的生產經濟活動。

調查企業中有兩家是私營酒店——豐澤大酒店與泰和大酒店。兩家酒店的總經理都表示對地方政府部門的行政檢查感到非常反感。按照泰和大酒店總經理的估算,有權對一家酒店進行檢查管理的行政部門竟達到了39個,包括消防隊、物價局、衛生局、工商局等等。酒店經常要為應付各種名目繁多的檢查而停止正常的工作,酒店的管理人員也要把很多精力放在與政府部門的公關上,甚至有些政府部門不惜動用手中的權利來為自己牟取私利,造成酒店經濟利益上的損失和酒店人員的精力耗費。由此看出,地方政府部門還未真正轉變工作作風,思維、意識形態還有很強的計畫經濟時代的色彩,而且對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進行干預往往就給腐敗的產生提供了機會。要給民營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政府機構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只有政府只能真正轉變,民營企業才會有一個有利於其發展的外部環境。

在一些與政府部門關係密切的行業中,一方面政府部門不應該干預企業,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有必要扶持這些行業的發展。例如泉州的錦繡荘工業品有限公司,它是一家從事民間工藝——木偶頭生產的企業。這一行業的發展需要有濃厚的地方文化底蘊和旅遊產業的發展作為支撐。這就不是一家企業或一個行業協會的能力所能及了。因此,地方政府有責任採取措施保護民間工藝和民間藝人,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協調與此相關的各行業的發展,同時進行必要的配套建設,這樣才能為行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基礎。為民營企業營造適合其發展的政策和產業環境,這是地方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再比如泉州的名流路橋有限公司,它採用BOT的方式參股泉州刺桐大橋的投資建設,從政府部門手中獲取泉州刺桐大橋30年的經營權。但此大橋的建成立即與泉州市區的其餘三座由政府部門經營管理的大橋形成了競爭關係,致使名流路橋有限公司不得不直接面對與一些政府部門的競爭,經營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地方政府在與民營企業的利益博弈中,不能夠以一個“經濟人”的身份出現,而更重要的是要履行其作為一個社會管理者的職責,要成為民營企業利益的保護者。

另外,在市場準入方面,民營企業還是受到歧視,民營企業在進入某些基礎性公共行業尤其是基礎設施行業方面經常受到來自各地方政府、各行政部門的阻擾。有些民營企業的發展已經觸及到各地方政府的核心利益,因此雙方之間的利益博弈就變得更為複雜。本文認為,“小政府,大社會”是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努力的方向。地方政府必須完全從經濟領域撤退,甚至是某些自然壟斷行業如基礎設施行業等,也可以嘗試由民營企業建設、經營。而且在經營過程中一旦發生利益衝突,地方政府必須首先保證民營企業的利益不受侵犯。

接受調查的企業都普遍表示地方政府經營管理社會的能力有待提高。社會治安環境惡化、缺乏信用、沒有良好的輿論環境等等這些都在考驗著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許多企業都強烈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執政能力,增加民營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溝通,建立互信,共同打造一個適合民營企業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

二、企業與巨觀經濟環境的關係

民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個穩定、良好的巨觀經濟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的快速成長與我國國民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是同步的。對於這一點,所有的民營企業家都表示贊同,他們認為民營企業的高速增長一是得益於我國政府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其二就是我國一直保持著一個穩定、良好的巨觀經濟發展態勢。

然而,良好的巨觀經濟環境固然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但是反過來巨觀經濟的波動也將對企業產生影響。市場競爭的加劇使企業直接面對市場時所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信用的缺失也會對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衝擊。特別是當前我國巨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正成為民營企業關注的焦點,很多民營企業家對這些不利因素感到十分擔憂。

首當其衝的就是從去年底開始出現,並席捲整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民工荒”問題。晉江市的許多民營企業正在深受“民工荒”的困擾,如恆安集團和安踏集團,其一線工人的缺口都在百人以上。恆安集團的一線工人中已經很難尋覓到當地人的身影,初級工種所需要的僱工大都來自經濟落後地區。但是從去年底開始,民工的數量逐漸減少,直到今年年初,民工的缺乏業已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生產。恆安集團的人事部曾經通過勞務中介機構到經濟落後地區招工,但效果並不明顯,應徵者寥寥。“民工荒”問題的突然出現是企業始料不及的,二十多年來民營企業最不缺的資源就是勞動力,企業成本中最不受關注的也是勞動力成本。民工的欠缺對企業改變對民工的看法、改善企業對民工的待遇、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是有助益的。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的發展速度可謂是令人驚奇,但是一線工人的工資水平和生產生活條件並未隨之出現大的改善。在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水平極大改善的情況下,工人也有很強烈的追求高工資和高的生活質量的欲望。所以,“民工荒”問題未必是件壞事。它使民營企業意識到了必須認真對待工人的待遇改善問題,這也是資方與勞方之間產生互信,共同協作從而互惠互利的一個良好契機。正如不少民營企業家所說的,民營企業正在努力提高工人的待遇和生產生活條件,但這需要有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給予政策扶持,加強正面宣導,共同營造一個三方協同合作的氛圍。

電力的短缺也是各家民營企業十分關注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從事服務行業的企業,對電力極為敏感。例如前面提到的兩家大酒店——豐澤大酒店與泰和大酒店,電力是整個酒店運營的基礎,供電能不能得到保證就成為整個酒店經營的關鍵之一。現在全社會大面積的缺電嚴重影響了酒店的經營。酒店不得不自我購買發電設備,以免電力供應不足造成無法營業。但這樣做的結果卻是酒店的用電成本大幅上升,因為酒店的自我發電遠遠達不到規模發電的要求。再加上國家提升電力收費標準,酒店為此就要增加不小的開支。如豐澤大酒店,一個月的用電費用高達28萬元,並且還時常受到停電的困擾。製造業企業也是如此,停電、限電及分時段供電擾亂了企業的正常生產,企業往往要因此而調整生產計畫,相關的人員安排和原材料供應也要改變,企業無法制定規則的生產秩序,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業管理的難度,提高了企業運營的成本。呼籲政府加大電力設施投入,增加供電量就成為許多民營企業的共識,民營企業大多認為電力建設可以由政府集中全社會的資源來組織進行,也可以允許私人投資於電力行業,因為現在的民營資本已經有能力建設符合規模經濟要求的發電企業,政府應該放開市場準入的限制。同時政府在實施供電管理的時候要適當考慮民營企業的要求,多與民營企業協商溝通,儘量保證其需要,減少政府行為中的官僚作風。

許多民營企業的商品大量出口,特別是泉州地區生產鞋帽、衣服、工藝品的企業,其生產經營的外向度相當高。甚至有些企業,例如華珠鞋業有限公司,其生產的運動鞋全都外銷,出口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對企業的影響相當大,因此企業與巨觀經濟發展狀況息息相關。我國從事輕工產品出口的企業甚多,在國際市場上競爭非常激烈,而主要的出口地又都集中在少數幾個已開發國家,這使得企業對國際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變得極其敏感,企業必須及時地獲取市場信息並採取應變措施。這固然有益於企業貼近市場,提高其市場競爭能力,但是時常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牽制也使企業變得十分被動。企業的發展狀況會隨著國際經濟發展的起伏而發生改變,企業所考慮的巨觀因素拓展到了全球範圍。國際貿易中的一些貿易及非貿易壁壘也是企業所擔心的不利因素,我國與主要貿易國的貿易摩擦常常使企業蒙受損失。在此情況下,企業發展受巨觀經濟環境影響的程度大大加深,而且還受制於一些非經濟因素。比如生產並出口工藝品的亞倫集團,其生產的工藝品能不能滿足進口國消費者的偏好就成為了企業產品能否暢銷的關鍵。鑒於此,這家企業就不得不經常委派設計人員到進口國收集工藝美術信息,分析進口國消費者的喜好變化,從而設計出適應進口國流行趨勢的產品。更困難的是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者個性要求強烈,流行趨勢經常處於變動之中,這就對企業的設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企業不能跟上市場的變化,那么企業就會在短時間內被市場所拋棄。可以說,中央政府能否保持一個穩定的巨觀經濟環境,決定著企業存在、發展的命運,尤其是中央政府要維持與主要貿易大國的良好額貿易關係,以維護本國出口民營企業的利益。

三、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

在所調查的製造業企業中,大多數企業都是由企業主個人或其家庭創辦的。企業大都是以家庭作坊起步,早期的企業成員主要來自家庭內部,最為典型的就是由兄弟合資、合作創辦一家小工廠,兄弟共同擁有股份,共同經營管理企業。這種早期的民營企業發展模式在泉州地區的民營企業中相當普遍。如果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正確決策,那么企業的發展速度就會極為迅速,十幾年的時間就可以使企業成為國內同行業的佼佼者。例如恆安集團,安踏集團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說,早期民營企業的這種家族式經營的模式有其獨特的功效。這種模式可以減少企業內部管理的摩擦,在企業競爭力較弱的發展早期將企業的各種資源集中配置以達到最大的效用。家族成員凝聚在一起時所產生的奮鬥精神和互相支持的良好傳統是民營企業發展初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而且企業的核心管理層由家族成員組成,可以保護企業的核心商業機密,亦有利於企業降低管理難度。正如泰和大酒店總經理所言,酒店的採購,財務等重要部門都由其自己的親戚保持,不然的話肯定會出現部門負責人欺騙高層領導,侵害企業主利益的行為。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當初的很多家庭小作坊現在都已經發展成了大型的民營股份制企業。家族式經營的模式也正在漸漸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股份制企業的管理模式。其中在滬市上市的鳳竹集團和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恆安集團更是走在這些企業的前列。在這些大中型股份制民營企業中,早期的企業創始人大多已經退出生產經營管理的第一線,改而擔任企業的董事長,總裁等職務,而具體履行管理職能的總經理,執行總裁等職務都由較為年輕的“經理人”擔任。這正是現代股份制企業所要求的管理模式,家族色彩褪去,企業採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股份公司治理結構。也正是這些企業能夠順應企業發展的客觀趨勢,及時改變經營管理模式,才保證了其在市場競爭中越來越強大的地位。

因此可以說,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與其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家族式管理適合於民營企業的起步階段,一旦企業越過競爭力最弱的早期,股份制管理取代家族式管理,“任人唯賢”取代“任人唯親”就是不可避免的選擇。固然家族式經營管理模式在民營企業的發展歷史中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功效,但現代企業制度才是民營企業發展的方向,這將決定民營企業在新一輪的優勝劣汰中的成敗。可以預見,這些已經步上市場經濟正軌的大中型民營企業,將成為將來我國參與國際產業競爭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