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地區考察學習報告

華 東 地 區 學 習 考 察 報 告

一、學習考察概況

根據區委中心組全年學習安排,第二季度中心組的學習以“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加快大發展”為主題,結合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市委二屆三次全委會精神和區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的貫徹落實,以區委書記XXX為團長的學習考察團一行27人,於7月13日至19日到溫州、杭州、蘇州、上海等地進行了考察學習。在重慶駐上海辦事處的積極聯絡安排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熱情接待下,學習考察活動達到了預期效果。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後期開始,在第二代和第三代領導核心的戰略抉擇下,華東地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勢地區,“黃金地帶”迅速凸現出具有現代經濟意義的“黃金效益”。2002年,華東地區以占全國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創造出占全國17.1%的GDP。現在,華東四市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城市建設和開發的投資力度以千億元計;構築了城市及輻射周邊的高速交通網路;打造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形成了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鏈和產業群。在短短的6天時間裡,考察團先後考察了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參觀了康奈集團、大虎打火機廠、喬頓服飾集團,對促進溫州經濟發展的“溫州模式”和溫州民營經濟的發展有了進一步了解;參觀了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高教園區和娃哈哈集團,學習了娃哈哈的品牌多元化經營模式和理念;與蘇州工業園和崑山市領導座談交流,向他們請教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問題;參觀了上海浦東新區,聽取了浦東新區領導關於浦東新區在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政府職能調整方面所取得的經驗;參觀了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和德隆公司,學習了資本運作、戰略投資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實地考察了新天地舊城改造項目。

學習考察中,我們既學習了華東四市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標準的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民營經濟和加強城市規劃與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又學習了當地政府積極營造發展環境、提高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的新舉措。通過實地考察與交流討論,進一步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轉變了我們的觀念,豐富了我們的知識,也使我們看到了我區在觀念上的差距,在發展思路和發展環境上的差距,切實感受到發展的壓力,同時在考察比較中也堅定了加快發展的信心。

二、華東四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

㈠強化發展觀念,一心一意謀發展。各地都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個“牛鼻子”,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強化“項目是生命線,投資者是上帝,引資是功臣”,破除陳腐思想的束縛,樹立以發展凝聚人心,以發展論英雄的觀念,始終堅持以發展說話,發展以數字說話,數字以事實說話。溫州樹立和宏揚 “四千精神”、“四自精神”,“四千”就是指“歷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發展商品經濟;“四自”就是指“自主改革、自擔風險、自強不息、自求發展”搞市場經濟。各地都堅持圍繞發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發展,四大班子之間、各級各部門、廣大幹部民眾都圍繞發展這箇中心,轉變觀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堅持“親商、安商、富商、扶商”理念,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了“一心一意抓發展、萬眾一心求發展、千軍萬馬快發展”的良好局面。

㈡依託自身優勢,不斷最佳化發展方略。杭州市在大力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以“兩港三區”為重點的“天堂矽谷”成為杭州建設綠色生態工業城市的主攻方向,取得明顯成效。蘇州在“依託古城,開發新區”的思路下,藉助緊鄰上海的區位優勢,在與上海的錯位競爭中把自己變成上海大企業產品加工的“大車間”。溫州以民營經濟為主導,發展“走出去”經濟、區域塊狀經濟、輕工業為主的特色經濟。崑山由一個60萬人口的農業縣,80年代大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發展鄉鎮工業,實現“農轉工”;90年代發揮基礎設施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實現“內轉外”,形成以開放型經濟為主導,三大產業協調發展,三個文明同步推進的良好局面。浦東新區以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工業基地為目標,以“三港”(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三網”(軌道交通網、市區道路網、越江交通網)、“三能”(電力、燃氣、集中供熱)基礎建設為核心,注重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

㈢堅持外向帶動戰略,增強發展動力。華東地區經濟發展呈現出強大的經濟活力與其堅定不移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積極擴大招商引資,牢牢把握對外開放不同階段的重要機遇,不斷鞏固發展外向型經濟有密切關係。以招商引資為龍頭,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擴大開放,華東四市在招商引資方面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策招商,制定優惠政策,對有實力商家,適當犧牲一定的眼前、局部利益;二是網路招商,在網上發布信息,宣傳自己,捕捉信息,尋覓商機;三是會展招商,派人參加各類會展,收集信息,結識朋友;四是以外引外招商,提高管理服務水平,親商、安商、富商、扶商,讓外來商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以此吸引外商的合作夥伴、朋友來當地興業;五是產業招商,集中優勢資源,把某一個產業做大做強;六是中介招商,凡對招商引資作出過實質性貢獻的中介人,不論身份,形成“大招商大報酬,小招商小報酬,不招商零報酬”激勵機制;七是運用行政手段推動招商,主要是加大領導幹部招商引資的壓力,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績效工資制,將招商引資成績直接與經濟利益掛鈎,直接與幹部的升遷掛鈎。截止2002年底,來自82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企業在浦東設立了8397個項目,投資總額超過420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有170多家在浦東投資了328個項目,投資總額達112億美元,具有投資金額大、技術層次高、產業鏈延伸廣的特點。 18平方公里的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吸引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有17家在開發區投資項目26個,還引進內資75.3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年均增幅30%以上。

㈣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增強經濟總體素質。杭州以加工工業為主,逐步形成了以娃哈哈、養生堂等企業為龍頭的食品加工行業;以汽輪動力、萬向等企業為龍頭的機械製造行業;以東方通信、UT斯達康等企業為龍頭的電子通訊行業;數量眾多、以非公有制為主體的紡織服裝行業這四大支柱產業,並全力打造IT產業和新藥產業等新興支柱產業,成為全國軟體產業四大基地之一。溫州打響“溫州製造”品牌,建立14個國字號輕工業基地,創建世界輕工產品生產基地、集散基地、創新基地。浦東立足區域優勢,以金融貿易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高科技園區為基礎,建設功能完備的產業園區。

㈤注重載體建設,拓展發展空間。在二十年的市場磨礪與整合中,規模化的園區建設為華東經濟拓展發展空間,接軌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把園區作為對外開放的視窗、對內輻射的基地、經濟發展的龍頭,園區建設強化了發展主體經濟的拉動效應,使園區內形成了大規模的產業集群和完整的產業鏈。蘇州工業園九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00多億元,其中16平方公里建成區達到“九通一平”(道路、供電、供水、燃氣、供熱、排水、排污、郵電、有線電視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國際標準,並在項目審批、財政稅收、海關物流等方面獲得相應管理許可權和優惠政策,創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良好條件。浦東新區在建好大載體的同時注重功能特色園區互補聯動的發展格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形成聚合國際現代化金融貿易功能,擁有中外金融機構145家;張江高科技園區形成以現代生物與醫藥、微電子為主的高科技產業;金橋出口加工區形成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群,擁有中外加工企業520家;外高橋保稅區實現區港合一,形成自由貿易、保稅倉儲、出口加工等功能,有效促進了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資源的集聚和最佳化配置,使得浦東新區成為上海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象徵。

㈥最佳化發展環境,構築社會經濟發展的軟硬平台。在傾力投入建設硬環境的同時規範政務行為,提高服務水平,最佳化和改善發展軟環境。“你辦項目,我辦手續”,立項、征地、登記等都由政府代辦,全程服務,創造“四個環境”:一是創造上下同心,開明開放的輿論環境。二是創造主動熱情、廉潔高效的服務環境。確立服務是第一投資環境的理念,著力建立長效服務體系,推行服務全程代理制,從各個環節降低客商投資成本。確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錯不在自己身上產生,企業不在自己這裡受冷遇。三是創造公正嚴明,安全穩定的法治環境。四是創造優惠寬鬆、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

創新管理體制,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科學地構築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慣例接軌、區別於一般行政區的管理機制,強化服務功能,寓管理於服務中,使政府的管理行為具有法制性、規範性、國際性。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2.92平方公里的“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區”,實施“境內關外”的一系優質政策,由海關實行時間式管理,運行按電子報關,口岸直達方式進行,外向型經濟特點明顯,開發區已成為杭州市對外開放的創業基地、人才基地,以及享受國家特定政策,實現科技創新和管理體制創新的重要基地。

㈦構建人才高地,以人才開發形成知識經濟聚集點。國以人興,政以才治,千秋大業在用人。經濟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華東地區經濟的飛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一批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高水平、高層次、高素質的幹部隊伍。他們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全民學習,終身教育的良好氛圍,還通過多種措施,引進、培養了一大批思維創新、銳意進取、層次較高的複合型人才,為發展蓄積了後勁,滿足了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智力需求。蘇州堅持“政策引人、事業留人、環境育人”方針,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化運作,引進了國內外一流名校、名師,建立健全中等職業教育和智力支撐。杭州建設了占地10.12平方公里的高教園區,規劃容納15所高等院校及13萬在校學生,為發展提供寬裕的人才資源和技術創新成果。浦東新區2002年投入26億元發展社會事業,擁有上海科技館、浦東圖書館、少年宮等,投資2億元遷建華師大附中,目前浦東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衛生事業完全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吸引1/2—2/3的留學人員自願回到浦東工作,50000多外籍人士入住浦東,人才的大量聚集,提高了整個社會效率。

三、加快九龍坡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

如何應對新挑戰,加快大發展,確保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通過考察學習,我們認為應加快推進觀念、戰略、結構、科技、載體、環境六大創新,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市場競爭體系,推動區域經濟超常規、跨躍式發展。

㈠實施觀念創新,進—步解放思想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是變革的前奏。我們感到,與江蘇、浙江、上海等先進地區比,我們最大的差距就在於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上的差距。因此,在今後的發展中,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引導幹部民眾自覺強化“四種觀念”:一要強化辯證思維抓機遇的觀念。教育引導廣大幹部在辯證把握大局的基礎上,結合區情,冷靜分析找尋面臨的新機遇,在擴展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方面,在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結構調整方面,在利用強大外力克服計畫經濟體制惰性,徹底深化改革方面,在吸引資本和先進的技術、管理、人才方面,以“拼、搶、趕、超”的精神狀態,搶抓新機遇,謀求新發展。二要強化競爭才能進步的觀念。不主動同高手“過招”,就難以超越自我。唯有競爭才有生機活力,才有發展進步。我們要正視可能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採取積極措施超前謀劃、參與競爭,在競爭中不斷前進。三要強化不發展就是後退的觀念。切實克服“步子不大年年走,貢獻不大年年有”,“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好”的陳規陋習,敢於想大事,謀大業,確立新的發展目標,拿出超常規的發展舉措,邁出跨躍式發展的步伐和步頻,實現以快補晚。四要強化適應變革的開放觀念。積極清理廢止過時的政策、法規,在經濟全球化和世貿規則法律框架下,從遊戲規則、組織形式、產品定位、科技素質方面迅速接軌,主動把經濟聯繫的觸角更多地伸向國內外各個角落,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為加快自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㈡突出戰略創新,不斷完善發展思路

戰略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靈魂和核心。必須正確審視區情,講究戰略戰術,科學制定規劃,理清思路,推動發展。在區域戰略制訂上,一要做到胸有全局。敏銳觀察、正確把握國內國際形勢,研究了解制約經濟發展關鍵因素,以戰略的眼光、開闊的眼界,站在明天看九龍,跳出九龍看九龍。洞悉競爭對手變化,長遠規劃競爭方略,前瞻性科學把握未來。二要正視自身劣勢。定位區情是制定戰略規劃的關鍵,必須正確把握劣勢,取長補短,隨機應變。三要注重發揮優勢。要善於立足自身優勢,充分學習借鑑東部先進地區多年的發展經驗,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積極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抓住製造業向我國轉移的機遇、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做大做強,加快發展,實現經濟總量的低成本擴張。四要最佳化發展方略。按照“動態調整,長短結合,粗細有度”的原則,結合不斷發展的實踐,擬定完善發展戰略。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區第九次黨代會確立新世紀前20年發展的目標,按照實施高新技術、城市化、都市農業“三大戰略”,打牢結構、環境、人才“三大基礎”,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新型工業發展區、以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商務發展區、以休閒觀光旅遊為方向的都市農業發展區這“三大經濟發展區”的總體思路,從戰略的層面上科學合理地指導推動發展,同時要伴隨著新的實踐,搞好信息研究,針對重慶市的巨觀戰略部署,不斷細化、充實和完善這一戰略構想,走出一條具有九龍坡區特色的發展之路。

㈢強化結構創新,提升內在運行素質

充分利用入世帶來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重組的歷史機遇,圍繞市場需求,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經濟運行素質。一是抓好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做大做強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調整最佳化第一產業的總體思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進一步做大做強汽車、機車、鋁業、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努力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重要補充的工業經濟發展新格局。二是調整所有制結構,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按照“全面、徹底、規範、配套”的要求,努力在民營化改造、開放式重組、企業破產、轉換職工身份上取得突破,切實提高企業競爭活力。三是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按照“建立基地,培植龍頭,拓展領域,創新體制”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服務型都市農業,加快建設重慶都市後花園,大力發展都市旅遊、工業旅遊和以都市農業為載體的鄉村旅遊,使旅遊業成為我區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

㈣深化科技創新,增強經濟綜合競爭能力

實施技術創新,是挖掘區域經濟潛力,增強整體發展後勁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須大力實施高新技術戰略,具體要狠下“四個功夫”:一是在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上下功夫。要重點抓好國內外處於領先水平的高效節能技術和新設備、新工藝、新管理方式的推廣和套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與改造傳統農業的結合,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率,推動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和增值。二是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下功夫。充分發揮九龍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幅射帶動作用,堅持把發展高新技術作為提升產業素質和經濟質量的關鍵,儘快走出先手棋,搶占制高點。著力推進重點新技術項目與區域經濟相融合,吸引國內外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內研外引開發高市場容量、高附加值產品。三是在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上下功夫。大力普及生物災害防治、規模養殖、新型栽培等先進適用技術,扶持和幫助民營企業提高自我科技創新能力,促其上規模、增效益。四是在健全科技服務上下功夫。加快 “數字九龍坡” 和“軟體大廈”建設,提高信息服務水平;建立健全科技專業協會等中介服務體系,幫助引導骨幹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健全利益機制,敢於讓科技人員先富起來,鼓勵各級專業技術人員深入企業、農村,領辦或創辦科技企業、示範基地、農業科技園,調動全區上下“科技興區’的積極性。

㈤推動載體創新,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以推進城鎮化和園區建設為載體,加大城鄉建設力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一是以全市推進城鎮化建設為契機,加大城鄉建設力度。不斷強化經營城市理念,堅持管理、規劃與建設同步推進,把城市作為最大的國有資本來經營,積極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加快現有城市基礎設施出讓、轉讓經營權運作步伐,採取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本、私人資本、境外資本投資城鄉建設,努力實現城鎮建設投入的良性發展。西部九鎮要把握加快城鎮化步伐的現實機遇。要以產業的集聚、園區的整合,促進城鎮人口、空間布局調整;著眼於富民安民,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實現推進城鎮化和實施富民工程的有機統一。二是抓好以園區為重點的載體建設。以產業為紐帶,從最佳化資源配置出發,大力推進園區整合,形成“數鎮一區”、“數鎮一帶”的新格局,重點推進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東部九龍園區、華岩工業區和以西彭為中心的西部工業園區建設,按照規劃布局、功能分區,滾動策劃、包裝一批重大項目,引大引強。堅持親緣招商、信息招商,捕捉投資動向,加大各級領導幹部招商引資的責任,獎優罰劣,激勵幹部民眾想招商、招到商。

㈥加快環境創新,增強聚集效應

投資與經濟發展環境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已成為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實踐表明,資金、技術、項目總是趨向統一、開放、有序的地域流動。因而,要實現九龍跨躍式發展最根本的是要靠優良的投資環境。一要最佳化服務環境。理順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在政企關係上,下決心砍掉舊體制形成的不應有的既得權益,放權於市場、企業和中介組織,堅持要巨觀不要微觀,要規劃不要計畫,要服務不要事務,要政策不要決策,形成政策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格局。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環節,按照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建立結構合理、管理科學,程式嚴密、制約有效的行政審批管理制度。切實轉變作風,積極推行首接責任制、文明辦公制、服務承諾制、引導辦理制和限時辦結制,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要最佳化硬體環境。用新思路、新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實施以交通、物流、信息三大網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三要最佳化執法環境。進一步結合部門執法責任制,深化政務公開,規範執法和管理行為,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破壞投資環境等違法行為。積極探索和建立保護體系,切實維護投資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四要最佳化人文環境。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思路,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加快“學習型城區”和“人才高地”建設,要把吸收、引進和留住優秀人才工作提高到戰略高度來認識,大力培訓,引進各類專業人才。加大幹部的交流力度,創新領導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到守規不守舊、放開不放任、求優不求全,重引不重壓,推動經濟與社會文化的互動和協調發展。

(區委中心學習組赴華東地區學習考察團)

珠 江 三 角 洲 學 習 考 察 報 告

一、學習考察的概況

為加快發展步伐,將區域經濟做大、做強,區委中心組以區長秦敏為團長,副書記、人大主任廖濤為副團長的學習考察團一行30人,於7月6日至12日,赴深圳、中山、珠海、東莞、廣州等地考察學習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代物流、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工業園區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在重慶駐深圳辦事處的精心安排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熱情接待下,學習考察取得了圓滿成功。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的魚米之鄉,是對外開放的門戶。改革開放以來,該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開啟了這個地區嶄新的一頁,使珠江三角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當今,這個地區各項改革不斷深入,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形成了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鏈和產業群;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昔日的邊陲小鎮、鄉村農舍已發展為初具規模的花園式現代化國際城市帶。在短短的6天時間裡,考察團先後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團、參觀了深圳沃爾瑪公司、中山古鎮燈具市場、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區、雲輔工業園區,與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東莞市、白雲區政府座談,聽取各地產業結構、產權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和政府職能調整,以及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招商引資、現代物流發展等方面的經驗介紹。

在學習考察期間,既學習了珠江三角洲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工業園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特色經濟和加強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又學習了政府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的新舉措。通過實地考察與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發展速度快、發展起點高、發展路子新。通過學習考察,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找到了差距,增強了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做好工作的責任感,振興九龍坡的使命感。在總結會上,區長秦敏要求全體同志將學到的經驗與工作實際結合起來,認真思考,找準差距,抓好落實,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

二、學習考察的主要體會和收穫

(一)更新觀念,開拓創新是加快發展的前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問題層出不窮,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珠江三角洲能快速發展,除了地域優勢、政策優勢外,關鍵是當地的幹部民眾思想上不斷有新的解放,實踐上不斷有新的創造。深圳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在第一輪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以高新技術產業帶動傳統產業發展,並提出建設國際大都市的戰略。中山是一座文明富庶的名城,但中山人民居安思危,查找了與廣州、深圳、珠海的差距,到長江三角洲學習後提出發展特色經濟的戰略,現在已有“中國五金製造業基地”、中國燈飾之都、全國最大的紅木家俱生產基地等一大批以鎮為單位的特色經濟。珠海本是一座現代化的海濱城市,不斷引進一大批名校進駐珠海,以濃郁的學府氛圍吸引了一大批國際、國內知名高科技企業落戶珠海。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珠江三角洲的幹部民眾在前一輪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又開始了新的探索與創造。

(二)以產業為基礎,創造多種經濟模式是加快發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歷了從傳統農業到商品農業,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現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新技術新產業發達的地區,同時又是電子家電、通訊設備、紡織服裝、機電、建材、醫藥保健,食品飲料等行業最集中的地區。一個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的工業體系已經形成。以產業為基礎、創造多種經濟模式才能推動經濟快速發展。這是珠江三角洲給我們的啟示。它的經濟模式雖多,但主要注重發展以下幾種:

1、注重發展特色經濟。

沒有特色就沒有競爭力。深圳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術發展迅速,每年都舉辦“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已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9%。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深圳動手早、出手快、下手“狠”。深圳市還利用明顯的地理區位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現在已擁有蛇口、鹽田港、招商物流集團等完善的物流基礎和平台。僅貨櫃一項物流業務就給深圳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約450億元。中山古鎮堅持走“工業立鎮”、“工業強鎮”的發展道路,以燈飾產業為主,現在擁有燈飾企業1800多家,民用燈具國內市場率達到50%,形成了近1000家燈飾商鋪,約7公里的燈飾一條街,成功舉辦了“99及2002年中國(古鎮)燈飾博覽會”,成為聞名遐邇的“中國燈飾之都”。

2、注重發展園區經濟。

園區經濟是經濟科技中心,是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新載體,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龍頭。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視園區經濟的發展。在我們參觀的每個城市都有規模大、檔次高、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深圳有規模宏大的現代物流園區、全國建立最早的高新科技園區;中山有國家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國包裝印刷基地和國家健康產業基地等大批工業園區;珠海建有大學園區,聚集國內10多所著名院校,還建有10多個工業園區,園區工業產值每年以40%的速度遞增;廣州白雲區有8個工業園區和1個科技研發走廓,2002年園區工業產值接近全區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東莞的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是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它占地72平方公里,先期拆遷政府拿出了近60億,規劃設計政府又投入1億多元,投入之巨,力度之大,無與論比。整個園區以圈層式分布。中心圈層為生態核心層區,中間圈層為產業服務、科研、教育區,外圈層為生產活動區。園區光湖面面積就達7平方公里,它將以優美的生態環境,以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和研發機構為主,大力發展科技密集型企業。

3、注重發展龍頭經濟。

充分發揮國際跨國集團和國內知名企業的優勢,以築巢引鳳的誠意,帶來百鳥和鳴的效應,促進經濟發展,這是珠江三角洲的又一個典型經濟模式。珠海市曾以零地價,轉讓1億元基礎設施,每年財政給2500萬元補貼的優惠政策,吸引中山大學到珠海大學城安家落戶,由此引來了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央音樂學院等十餘所高校到珠海辦學,從而使珠海借名校打造高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取得成功。中山市的南頭鎮通過引進國內知名品牌企業TCL、長虹、台灣最大的空調零配件生產企業瞬億電器、台灣世聯集團等大型的企業集團,使南頭鎮形成以家電為龍頭,以空調和彩電為拳頭產品的產業格局。東莞通過引進台灣四大電子廠之一的台達電子廠,使一個接一個的IT廠商進駐東莞,成為世界最大的IT製造業基地。

4、注重發展外向型經濟。

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以外向型為主,大部分的資金、原材料和產品銷售都離不開國際市場。外資出口一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出口市場逐步向多元化發展,產品遠銷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檔次越來越高,一大批國際知名大企業、跨國公司紛紛前來投資合作。在深圳,近40家全球500強企業在內的大型跨國公司和企業集團紛紛來深,投資興辦高新技術企業。東莞在80年代初,主要承接來自港澳台的服裝,鞋帽和玩具等加工業務,現在已成為外商投資中國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成為國際性加工製造業基地。2002年低,外商投資企業13800多家,利用外資18.16億美元,出口總額183.83億美元。IBM的副總裁說過一句形象的話:如果東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車15分鐘,全世界的電腦價格都會產生波動。目前東莞生產的電腦磁頭、掃瞄器、滑鼠、鍵盤等電腦配件占全球產量的70%以上。2002年世界500強東莞占30家,100強占12家,跨國公司124家,境外上市公司達800家。中山通過最佳化調整外經貿結構,已形成以輕紡和機電產品為主體,以電子信息類高新技術產品為新增長點的多元化出口商品格局,貿易夥伴遍及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5、注重品牌經濟。

珠江三角洲人有句口頭語:“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為有了“要做到最好”的目標,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才出現了品牌經濟的效應。全國甚至世界的人們都是從認識“品牌產品”開始,再去認識了珠江三角洲。如家電產品,就擁有多個全國馳名商標,格力、美的、科龍、容聲等等。還有中山的樂百氏飲料、耶魯固力門瑣、剴達精細化工、華帝燃氣具等大批國內知名工業品牌。在品牌經濟的發展中,地方政府除為品牌發展提供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有形服務外,還注重提供無形服務,如中山市重視營造品牌成長的氛圍,每年評選十大品牌,並給國優、省優品牌重獎。

(三)改造城市環境,完善配套設施是加快發展的基礎。

珠江三角洲地區重視城市建設,逐步形成了海陸空交通順暢,通訊聯繫便捷,水電供應充裕,生活設施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中山市成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城市,珠海成為一座美麗的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東莞大打城市牌,成立保全公司和城市結合執法局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同時大張旗鼓地開展城市綠化美化工作,努力向現代化的製造業名城邁進。廣州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全力推進強拆違章建築工作,使廣州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最適宜創業、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設中,珠江三角洲地區“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即城市規劃不惜工本,城市建設不遺餘力,城市管理不擇“手段”,通過全力建設和打造城市,不斷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發揮了城市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

(四)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發展的保障。

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質量,政府工作人員的態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經濟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非常重視為企業服務。深圳市政府提出“服務多一些,管理少一點”,專門為大型企業開闢辦理手續的“綠色通道”。中山市政府強化親商意識,改進機關作風,致力建設“服務型”、“開放型”、“效率型”政府,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實行“網上申報”和“網上審批”制度。東莞注重提高辦事透明度,公開辦事程式和政策;堅持每月用兩天時間帶領職能部門負責人到企業現場辦公;給300家大型企業發放辦件綠卡,快速便捷辦理各種手續;還建立了特大型企業領導聯繫制度。政府周到、細緻的服務,很好地促進了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一)增強發展的緊迫感,強化加快發展的意識

近年來,九龍坡區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社會事業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與發達地區、發展快的地區橫向比,我們的發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與發達地區的距離不是縮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須跳出九龍坡看九龍坡,對照先進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進取、小富即安的傾向,始終保持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強化機遇意識,防止和克服被動等待、消極無為的現象。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應結合在全區各級機關幹部中興起的學習“三個代表”新高潮,聯繫九龍坡區實際,牢牢把握加快發展這一主題,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總攬全局,積極實施“三大戰略”,打牢 “三大基礎”,建設“三大經濟發展區”,力求實現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跨越式發展。一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揚敢闖、敢試、敢冒的精神,把廣大幹部的思想統一到謀發展、抓落實上。二是增強憂患意識,引導各街鎮、各部門對照發達地區從思想解放的程度、搶抓機遇的力度和經濟發展的速度上以及觀念上、思維方式上找出差距,並不斷改進。三是機關幹部要做推進九龍坡快速發展的表率,破除居功自傲的思想,樹立謙虛謹慎精神;破除貪圖安樂思想,樹立艱苦奮鬥精神;破除安於現狀思想,樹立開拓進取精神。

(二)把產業經濟作為發展支撐

珠江三角洲二十多年快速發展的實踐經驗表明,城市的發展必須以產業的發展為依託,其規模的擴張必須以經濟的繁榮為前提。因此,我們必須緊扣發展這個主題,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依託,立足本地資源、區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優勢,選準和培育主導產業,形成九龍坡發展的經濟支撐體系。為此,區委、區政府應把培育特色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壯大產業規模作為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的突破口來抓。一是狠抓園區建設,加快實現新的經濟成長點。園區是經濟發展的活力所在、後勁所在、希望所在。要把園區建設作為推進各類生產要素流動融合和產業聚集升級的重要載體。要以園區為載體,強攻招商引資,引導同類或相關聯的企業和產品向園區集聚,迅速形成特色園區。要加快園區項目的建設進度,搞好協調服務,確保區內各項項目早開工,早建設,早竣工投產,儘快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二是狠抓重點骨幹企業,充分發揮支撐作用。重點骨幹企業是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頂樑柱。抓住了重點骨幹企業,就等於抓住了全區工業經濟的“牛鼻子”。因此要密切關注,重點指導,重點服務,促進骨幹企業持續快速增長,充分發揮其支撐作用。三是狠抓扶優扶強,著力提高工業企業的競爭力。加大對優勢企業的扶持力度。按照社會平均貢獻率和地方財政貢獻率的要求,在全區確定若干優勢企業進行重點扶持,簽訂責任書,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爭取用3—5年時間,把優勢企業培育成區域經濟的龍頭和支柱企業。實施名牌戰略,對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質量免檢產品的企業實行重獎政策。 四是狠抓技術創新,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改造傳統產業。我區目前技術水平較低的傳統產業所占的比重過大,因此,要通過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逐步實現傳統產業從局部到整體、從一些關鍵環節到生產主要流程的改造;切實加強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滲透融合,使老企業通過產品、工藝更新,改造成為高新技術企業;鼓勵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資產重組、技術入股的股份制方式來改造傳統企業,盤活存量資產,從而提高產業信息化程度。同時要集中力量解決一批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共性、關鍵性技術,突破產業結構瓶頸,為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提供強大動力。五是狠抓特色產業的培育,增強發展的新優勢。對一個區域來說,關鍵是要從建立比較優勢出發,培育特色產業,面向全市、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定向集聚生產要素。只有形成具有相對優勢的業務領域、產品行業群,才能體現出區域經濟的實力和競爭力,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量。有必要從21世紀戰略定位角度,全面深入研究九龍坡的專業化特色產業集聚區,包括空間布局、組合關係、成長機制以及政府功能。選準有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產業,重點培育並形成機械製造、現代物流、汽摩配件、鋁製品等全市性、全國性特色基地,加快工業化發展步伐。中梁山以西地區要以白市驛花卉苗木園區和西彭工業園區為龍頭,注重培育一鎮一品特色經濟的形成,著力打造重慶都市後花園和新興工業基地。

(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

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進一步學習借鑑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成功經驗,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引資改進招商引資方式和手段。一是,依託現有的產業鏈,以商引商,吸引大企業和國際性企業和現有企業的上下游產業;二是,結合大規模、高標準的工業園區建設,吸引世界500強和國內外知名企業以及科技含量高、投資密度大的項目。

以民營經濟為重點,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利用“民資、民力、民智”,實現自身經濟跨越式的發展。進一步破除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觀念和體制上的障礙,解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制重組,參與農業、新興服務業和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的投資和經營。進一步落實國民待遇。積極幫助民營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加大對民營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扶持民營企業實現管理組織和管理方式現代化,引導民營企業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努力把民營經濟培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引進國外及國內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吸引國內外大企業來九龍坡投資辦企業,注重引進的質量和效益,積極拓展國家允許外資進入合作的新領域,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企業外資經營自主權,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國外辦廠經商,促進外資外經更大發展。

(四)加快物流園區的建設

現代物流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新興的服務領域,並以其高效能、低成本、專業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的優點正引起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界的關注。我區建設物流園區在地理位置、土地資源、交通條件、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一是區委、區府要著手制定我區物流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將發展現代物流產業作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推出,力爭用5-10年的時間將我區建設成為西部的物流重鎮和長江上游的現代物流中心;二是成立九龍坡區物流建設領導小組,來推動此項工作,建立既有激勵又有約束的管理體制;三是選擇好發展物流的區域,採取一區多點的形式,確立核心區域和其它交易中心;四是抓好物流園區建設的配套工作,如做好企業退二進三工作,建設商務大廈、物展中心和廣場等一批重點工程。

(五)改善發展環境,提高政府的服務意識和效率

應該講,我區的經濟發展環境還是比較具有優勢的,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和較完善的基礎設施。但還需要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創造優惠的經濟政策環境和較完善的政府服務環境,創造較強的法制建設環境和較寬鬆的企業發展環境,增強我區的綜合競爭力和投資吸引力。一是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樹立新理念。改進機關作風、提高行政效能的任務不僅靠各級領導,更要靠廣大公務員的共同努力。要增強全區公務員的公僕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和效率意識,樹立“每一個公務員都代表政府形象,每一個工作部門都是投資環境” 、“環境也是生產力”的觀念,要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意識、最佳化的理念來思考工作,切實提高政府的工作質量、工作效率,更好地為我區經濟發展提供優質服務。二是創新管理方式,強化服務意識。調整清理行政審批事項,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凡是能夠在網上辦理的審批、年檢事項,都要逐步實現網上辦理,探索研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最佳化發展環境需要的新的電子政務,提高工作效率。健全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制度,規範運行機制,切實為各類企業和納稅人提供優質、便捷、高效服務的有效方式。三是堅持依法行政,推進從嚴治政。組織人事部門要制定一系列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的措施,建立舉報投訴制度,設立投訴電話,聘請社會監督員,對各級政府部門及其公務員的服務態度、工作效率、工作作風、工作質量進行檢查監督。各級公務員凡被舉報投訴並經調查屬實的,視情節輕重,給予一定處理。凡政府工作部門被舉報投訴並經查實的,實行一票否決,綜合目標考核不能評為“一等獎”。對給我區發展環境帶來不良影響和重大損失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肅處理,決不姑息。

(區委中心學習組赴珠江三角洲學習考察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