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考察報告

4、培訓組織方式不合理。以人勞部門開展的培訓為例,按照有關規定,正常的組織方式應是:鄉鎮勞保所宣傳政策,願意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到鄉鎮勞保所履行求職登記手續,取得求職登記證明,憑登記證明自願選擇培訓機構參加培訓,培訓結束後,培訓機構要履行就業安置義務,並憑培訓對象的身份證複印件、求職登記證明、免費培訓證明(須由培訓對象簽字認可),就業安置契約或靈活就業證明到勞動部門申報補貼。由於缺乏合適的培訓對象及培訓機構自身原因,按此方式運作很難完成任務。無奈之下,培訓機構為了掙錢生存,只能到農村去利用空置校舍開展一些簡單的技能培訓。在組織過程中,培訓機構往往付給村、組幹部一定組織費用,依靠村、組幹部半動員半強迫的方式把民眾組織到一起。這種方式,一方面民眾沒有積極性,另一方面參訓人員也極難管理,培訓時間根本無法保證,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5、培訓質量難以保證。農民工培訓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培訓,促使農民工學習到實實在在的技能,通過技能的提高來增加務工收入。從這幾年培訓工作的實踐看,培訓質量很難令人滿意,培訓與就業的關聯度比較低,培訓機構直接安置的比例更低。其原因:一是培訓時間不足。以人勞部門培訓為例,按照規定,農民工技能培訓時間只要達到240個學時(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時間),且培訓合格,就可獲得補貼,多培訓補貼不增加。而實際上絕大多數專業技能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是很難學會的,需要長期大量的練習。實踐中,培訓機構特別是民辦培訓機構是以掙錢為根本目的,它的目標是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利潤。因此,培訓機構往往都熱衷於辦一個月的短訓班,而不願意辦長訓班。二是技能鑑定機構建設滯後。勞動部門設立的勞動技能鑑定機構是檢驗培訓質量的權威機構,全市只有一家。區上雖然設立了鑑定工作站,但只能做一些輔助工作。由於機構設立晚,缺乏專業人員和設備設施,鑑定工作量大,許多項專業技能鑑定工作根本沒有條件也沒有精力去開展。培訓質量是否合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培訓機構為主導的結業考試。勞動部門的質量監管僅僅局限於對培訓人數、時間的檢查和教學計畫的落實,而無法也沒有能力對培訓質量做出權威性的判定。儘管我們不斷從制度上來規範農民工培訓管理工作,但仍難以保證培訓達到應有的質量。

三、搞好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對策

1、提高思想認識,完善政策體系。目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民工已經成為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現代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高素質、高技能的產業工人來支撐。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實質上就是培育適應現代工業發展需要的產業大軍。同時,農民工技能素質真正提高了,才能有效增加收入,實現穩定就業,反過來推動三農問題的順利解決,實現統籌城鄉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因此,一定要充分認識搞好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的重大戰略意義,把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總體工作規劃,不斷健全、完善配套的法規政策體系,實現專業學制、培訓教材、教學要求、監督管理、質量評估五統一。在培訓資金管理上,應該加大補貼額度,細化補貼標準,簡化補貼程式,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的效應。同時要嚴控短訓班,鼓勵長訓班,嚴控鄉下班,鼓勵校內班,把好培訓對象審查關,對培訓過程實行全方位監督,真正把農民工技能培訓這一好事辦實,實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