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農村社會考察報告

三、澳、新基層公共服務的發展及其成就

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是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社會貧富差距很小,基本上形成了覆蓋全國社會福利網,包括廣大邊遠地區。社會福利種類多而齊全,公民從出生到死亡都可以享受名目繁多的福利津貼,如家庭津貼、失業救濟金、生育津貼、免疫津貼、家長補助、子女補助、託兒津貼、住房補助、殘疾兒童津貼、護理人補助、土著青年助學金、偏遠地區兒童補助、健康護理卡、老年津貼、鰥寡津貼、殘疾人津貼、老年優惠卡、老年健康卡、電話補助、退伍軍人津貼、孤兒養育津貼、領津貼者的教育補助,等等。1997年,澳大利亞專門成立了一個新機構,名為“聯絡中心”,是政府出資設立的非贏利性事業機構,它負責原先由聯邦政府幾個部所承辦的一系列社會工作。這個全國性的網路注意為邊遠地區服務,並安排為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解決困難的工作方案。聯絡中心的總部設在首都坎培拉,在全澳各地社區有1000多個服務網點,提供的服務項目多達70多項。該機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受家庭與社區服務部委託發放養老金,負責養老金領取人的情況登記、費用申報和通知發放,工作一直做到家庭,同時負責收集匯總全國養老金申領發放信息。聯絡中心的設立,使政府從繁雜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從社區到家庭疏而不漏的社會服務網。

當然,城鄉發展的差距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同樣存在,資金、人才、公共資源等也容易從農村流向城市,帶了農村老齡化、公共服務落後等一系列現象。在澳大利亞,由於地域廣闊,人口稀少,環境複雜,地理社會多樣化,許多地方相距遙遠,有的甚至與人口聚集區相隔絕,缺乏社區服務和交通設施,教育和就業機會少,農民生活時常感到寂寞和無助,平均每四天就有一農民自殺。

四、澳、新基層社會管理經驗的啟示和借鑑

由於國情不同,我們不能照搬他們的模式,但公共服務的理念和某些管理方式,對我國的農村基層管理和農村社區建設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鑑的意義:

一是要大力發展各類農村民間組織。澳、新在發展農村、農業的過程中,十分注意發揮農村各類協會的作用。以澳大利亞為例,該國的農業協會有140多年的歷史。目前,全國共有各類農業協會2400個,成員200萬人,遍布各地,不僅城市郊區有,而且邊遠的漁區也有,且形式多樣。協會種類繁多,既有生活服務型的協會,也有生產服務型的協會;既有勞動合作的,也有資金股份合作的。協會的規模也大小不一,有十來戶組成的,也有上千戶甚至幾千戶組成的。協會既有全國性的,如紐西蘭肉類畜牧業協會;也有地方性的,如墨爾本穀物生產者聯合會。協會由理事會進行管理,理事會成員按章程規定,定期選舉,集體決定合作社重大事項,每個成員在協會事務中都有平等的發言權。協會的利潤一般根據各成員與協會之間所達成的業務量進行分配。協會為社員統一購買農資,降低了生產成本;引進新品種和技術,指導農民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通過培訓、教育活動,改善社區的環境等。所以協會在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農民可以離開政府,但不能離開協會。由於協會發達,澳大利亞政府對農民的許多公共服務都是委託民間組織來完成的,這既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時也造就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

二是要大力培養發展各類志願者組織。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志願服務事業已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動,隨處可見到各種不同的志願者。他們在社會事務中,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大到為緩解社會矛盾,促進族群和諧,小到為農牧民解決生活困難,做心理疏導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有超過30%的居民參與志願服務,這些志願者把幫助他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當成自己的一種精神滿足和自我價值實現方式,不求回報的。而在我國,特別是廣大農村,志願服務還不普遍,或者說有的地方根本沒有真正開展,而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的關鍵一點就是要大力推進農村志願服務,這確實需要政府切實加以引導呀。

三是政府的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必須向農村延伸和傾斜。為了緩解城鄉差別等問題,澳大利亞政府做出了許多努力,如提升邊遠地區各類人員的工資待遇,有的甚至可以高出城區一倍以上;開出眾多優惠條件,吸引移民申請者到邊遠地區服務;雇用民間組織或人員為分散的農戶提供公共服務,聽取農戶意見和要求,在政府和農戶間建立起橋樑和紐帶;定期組織醫療衛生人員到邊遠地區為農民提供醫療服務等。這些做法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