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整考察報告

3、河南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針對河南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培育、改造和提升支柱產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全面提高國民經濟成長的質量與效益,增強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到“十五”末,一、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到20:15:35。

第一,鞏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增加農業投人,減輕農民負擔,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保證農業在提高整體素質和效益的基礎上持續穩定發展。在保持現有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和優質專用糧食作物,調整最佳化種植業結構。加快發展畜牧養殖業,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積極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深化農村改革,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第二,最佳化工業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力。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提高工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加快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工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優勢資源轉化和深加工,拉長產品鏈條,培育和壯大支柱產業。“十五”期間,河南確定了五大支柱產業:以糧食、畜產品和果品深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以建設全國重要鋁工業基地為主的有色金屆工業,以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為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學工業,以輸變電和成套設備為主的機械裝備工業,以造紙、菸草和紡織產品升級換代為主的輕紡工業。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優勢企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順應科技發展趨勢,重點培育具有明顯市場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品,努力把電子信息和生物技術產業逐步培育成為河南新的支柱產業。改造提高鋼鐵、建材、醫藥等行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創匯能力。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三,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加快服務業的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進程,著力發展成長性強和就業容量大的現代服務業,拓寬服務領域,最佳化服務結構,提高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在全社會就業人員中的比重。一是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發揮河南旅遊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儘快把河南建成文化旅遊大省,把旅遊業培育成新的支柱產業。統籌規劃,在進一步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同時,積極開發以人文和自然景觀為主的旅遊資源。力爭“十五”期間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2%,2005年達到630億元,相當於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8%以上。二是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在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積極發展金融與保險業。大力發展城鎮社區服務業,推動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托幼養老、職業介紹等產業健康發展。積極發展會計、法律、價格、諮詢等社會中介服務;適應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加速轉移和高效後勤服務社會化需要,興建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的多規格、多檔次的公寓式住房;發揮河南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發展和完善各種專業市場,形成全國和區域性的商品物流中心。

作者:湖北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來源:《諮詢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