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地區考察學習報告範文

一、學習考察概況

根據區委中心組全年學習安排,第二季度中心組的學習以“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加快大發展”為主題,結合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市委二屆三次全委會精神和區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的貫徹落實,以區委書記XXX為團長的學習考察團一行27人,於7月13日至19日到溫州、杭州、蘇州、上海等地進行了考察學習。在重慶駐上海辦事處的積極聯絡安排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熱情接待下,學習考察活動達到了預期效果。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後期開始,在第二代和第三代領導核心的戰略抉擇下,華東地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勢地區,“黃金地帶”迅速凸現出具有現代經濟意義的“黃金效益”。2002年,華東地區以占全國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創造出占全國17.1%的GDP。現在,華東四市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城市建設和開發的投資力度以千億元計;構築了城市及輻射周邊的高速交通網路;打造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形成了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鏈和產業群。在短短的6天時間裡,考察團先後考察了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參觀了康奈集團、大虎打火機廠、喬頓服飾集團,對促進溫州經濟發展的“溫州模式”和溫州民營經濟的發展有了進一步了解;參觀了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高教園區和娃哈哈集團,學習了娃哈哈的品牌多元化經營模式和理念;與蘇州工業園和崑山市領導座談交流,向他們請教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問題;參觀了上海浦東新區,聽取了浦東新區領導關於浦東新區在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政府職能調整方面所取得的經驗;參觀了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和德隆公司,學習了資本運作、戰略投資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實地考察了新天地舊城改造項目。

學習考察中,我們既學習了華東四市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標準的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民營經濟和加強城市規劃與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又學習了當地政府積極營造發展環境、提高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的新舉措。通過實地考察與交流討論,進一步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轉變了我們的觀念,豐富了我們的知識,也使我們看到了我區在觀念上的差距,在發展思路和發展環境上的差距,切實感受到發展的壓力,同時在考察比較中也堅定了加快發展的信心。

二、華東四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

㈠強化發展觀念,一心一意謀發展。各地都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個“牛鼻子”,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強化“項目是生命線,投資者是上帝,引資是功臣”,破除陳腐思想的束縛,樹立以發展凝聚人心,以發展論英雄的觀念,始終堅持以發展說話,發展以數字說話,數字以事實說話。溫州樹立和宏揚 “四千精神”、“四自精神”,“四千”就是指“歷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發展商品經濟;“四自”就是指“自主改革、自擔風險、自強不息、自求發展”搞市場經濟。各地都堅持圍繞發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發展,四大班子之間、各級各部門、廣大幹部民眾都圍繞發展這箇中心,轉變觀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堅持“親商、安商、富商、扶商”理念,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了“一心一意抓發展、萬眾一心求發展、千軍萬馬快發展”的良好局面。

㈡依託自身優勢,不斷最佳化發展方略。杭州市在大力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以“兩港三區”為重點的“天堂矽谷”成為杭州建設綠色生態工業城市的主攻方向,取得明顯成效。蘇州在“依託古城,開發新區”的思路下,藉助緊鄰上海的區位優勢,在與上海的錯位競爭中把自己變成上海大企業產品加工的“大車間”。溫州以民營經濟為主導,發展“走出去”經濟、區域塊狀經濟、輕工業為主的特色經濟。崑山由一個60萬人口的農業縣,80年代大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發展鄉鎮工業,實現“農轉工”;90年代發揮基礎設施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實現“內轉外”,形成以開放型經濟為主導,三大產業協調發展,三個文明同步推進的良好局面。浦東新區以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工業基地為目標,以“三港”(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三網”(軌道交通網、市區道路網、越江交通網)、“三能”(電力、燃氣、集中供熱)基礎建設為核心,注重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

㈢堅持外向帶動戰略,增強發展動力。華東地區經濟發展呈現出強大的經濟活力與其堅定不移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積極擴大招商引資,牢牢把握對外開放不同階段的重要機遇,不斷鞏固發展外向型經濟有密切關係。以招商引資為龍頭,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擴大開放,華東四市在招商引資方面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策招商,制定優惠政策,對有實力商家,適當犧牲一定的眼前、局部利益;二是網路招商,在網上發布信息,宣傳自己,捕捉信息,尋覓商機;三是會展招商,派人參加各類會展,收集信息,結識朋友;四是以外引外招商,提高管理服務水平,親商、安商、富商、扶商,讓外來商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以此吸引外商的合作夥伴、朋友來當地興業;五是產業招商,集中優勢資源,把某一個產業做大做強;六是中介招商,凡對招商引資作出過實質性貢獻的中介人,不論身份,形成“大招商大報酬,小招商小報酬,不招商零報酬”激勵機制;七是運用行政手段推動招商,主要是加大領導幹部招商引資的壓力,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績效工資制,將招商引資成績直接與經濟利益掛鈎,直接與幹部的升遷掛鈎。截止2002年底,來自82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企業在浦東設立了8397個項目,投資總額超過420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有170多家在浦東投資了328個項目,投資總額達112億美元,具有投資金額大、技術層次高、產業鏈延伸廣的特點。 18平方公里的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吸引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有17家在開發區投資項目26個,還引進內資75.3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年均增幅30%以上。

㈣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增強經濟總體素質。杭州以加工工業為主,逐步形成了以娃哈哈、養生堂等企業為龍頭的食品加工行業;以汽輪動力、萬向等企業為龍頭的機械製造行業;以東方通信、UT斯達康等企業為龍頭的電子通訊行業;數量眾多、以非公有制為主體的紡織服裝行業這四大支柱產業,並全力打造IT產業和新藥產業等新興支柱產業,成為全國軟體產業四大基地之一。溫州打響“溫州製造”品牌,建立14個國字號輕工業基地,創建世界輕工產品生產基地、集散基地、創新基地。浦東立足區域優勢,以金融貿易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高科技園區為基礎,建設功能完備的產業園區。

㈤注重載體建設,拓展發展空間。在二十年的市場磨礪與整合中,規模化的園區建設為華東經濟拓展發展空間,接軌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把園區作為對外開放的視窗、對內輻射的基地、經濟發展的龍頭,園區建設強化了發展主體經濟的拉動效應,使園區內形成了大規模的產業集群和完整的產業鏈。蘇州工業園九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00多億元,其中16平方公里建成區達到“九通一平”(道路、供電、供水、燃氣、供熱、排水、排污、郵電、有線電視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國際標準,並在項目審批、財政稅收、海關物流等方面獲得相應管理許可權和優惠政策,創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良好條件。浦東新區在建好大載體的同時注重功能特色園區互補聯動的發展格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形成聚合國際現代化金融貿易功能,擁有中外金融機構145家;張江高科技園區形成以現代生物與醫藥、微電子為主的高科技產業;金橋出口加工區形成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群,擁有中外加工企業520家;外高橋保稅區實現區港合一,形成自由貿易、保稅倉儲、出口加工等功能,有效促進了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資源的集聚和最佳化配置,使得浦東新區成為上海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象徵。

㈥最佳化發展環境,構築社會經濟發展的軟硬平台。在傾力投入建設硬環境的同時規範政務行為,提高服務水平,最佳化和改善發展軟環境。“你辦項目,我辦手續”,立項、征地、登記等都由政府代辦,全程服務,創造“四個環境”:一是創造上下同心,開明開放的輿論環境。二是創造主動熱情、廉潔高效的服務環境。確立服務是第一投資環境的理念,著力建立長效服務體系,推行服務全程代理制,從各個環節降低客商投資成本。確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錯不在自己身上產生,企業不在自己這裡受冷遇。三是創造公正嚴明,安全穩定的法治環境。四是創造優惠寬鬆、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

創新管理體制,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科學地構築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慣例接軌、區別於一般行政區的管理機制,強化服務功能,寓管理於服務中,使政府的管理行為具有法制性、規範性、國際性。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2.92平方公里的“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區”,實施“境內關外”的一系優質政策,由海關實行時間式管理,運行按電子報關,口岸直達方式進行,外向型經濟特點明顯,開發區已成為杭州市對外開放的創業基地、人才基地,以及享受國家特定政策,實現科技創新和管理體制創新的重要基地。

㈦構建人才高地,以人才開發形成知識經濟聚集點。國以人興,政以才治,千秋大業在用人。經濟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華東地區經濟的飛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一批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高水平、高層次、高素質的幹部隊伍。他們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全民學習,終身教育的良好氛圍,還通過多種措施,引進、培養了一大批思維創新、銳意進取、層次較高的複合型人才,為發展蓄積了後勁,滿足了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智力需求。蘇州堅持“政策引人、事業留人、環境育人”方針,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化運作,引進了國內外一流名校、名師,建立健全中等職業教育和智力支撐。杭州建設了占地10.12平方公里的高教園區,規劃容納15所高等院校及13萬在校學生,為發展提供寬裕的人才資源和技術創新成果。浦東新區2002年投入26億元發展社會事業,擁有上海科技館、浦東圖書館、少年宮等,投資2億元遷建華師大附中,目前浦東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衛生事業完全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吸引1/2—2/3的留學人員自願回到浦東工作,50000多外籍人士入住浦東,人才的大量聚集,提高了整個社會效率。該文章由(第一§范┆文網)整理,著作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三、加快九龍坡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

如何應對新挑戰,加快大發展,確保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通過考察學習,我們認為應加快推進觀念、戰略、結構、科技、載體、環境六大創新,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市場競爭體系,推動區域經濟超常規、跨躍式發展。

㈠實施觀念創新,進—步解放思想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是變革的前奏。我們感到,與江蘇、浙江、上海等先進地區比,我們最大的差距就在於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上的差距。因此,在今後的發展中,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引導幹部民眾自覺強化“四種觀念”:一要強化辯證思維抓機遇的觀念。教育引導廣大幹部在辯證把握大局的基礎上,結合區情,冷靜分析找尋面臨的新機遇,在擴展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方面,在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結構調整方面,在利用強大外力克服計畫經濟體制惰性,徹底深化改革方面,在吸引資本和先進的技術、管理、人才方面,以“拼、搶、趕、超”的精神狀態,搶抓新機遇,謀求新發展。二要強化競爭才能進步的觀念。不主動同高手“過招”,就難以超越自我。唯有競爭才有生機活力,才有發展進步。我們要正視可能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採取積極措施超前謀劃、參與競爭,在競爭中不斷前進。三要強化不發展就是後退的觀念。切實克服“步子不大年年走,貢獻不大年年有”,“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好”的陳規陋習,敢於想大事,謀大業,確立新的發展目標,拿出超常規的發展舉措,邁出跨躍式發展的步伐和步頻,實現以快補晚。四要強化適應變革的開放觀念。積極清理廢止過時的政策、法規,在經濟全球化和世貿規則法律框架下,從遊戲規則、組織形式、產品定位、科技素質方面迅速接軌,主動把經濟聯繫的觸角更多地伸向國內外各個角落,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為加快自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㈡突出戰略創新,不斷完善發展思路

戰略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靈魂和核心。必須正確審視區情,講究戰略戰術,科學制定規劃,理清思路,推動發展。在區域戰略制訂上,一要做到胸有全局。敏銳觀察、正確把握國內國際形勢,研究了解制約經濟發展關鍵因素,以戰略的眼光、開闊的眼界,站在明天看九龍,跳出九龍看九龍。洞悉競爭對手變化,長遠規劃競爭方略,前瞻性科學把握未來。二要正視自身劣勢。定位區情是制定戰略規劃的關鍵,必須正確把握劣勢,取長補短,隨機應變。三要注重發揮優勢。要善於立足自身優勢,充分學習借鑑東部先進地區多年的發展經驗,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積極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抓住製造業向我國轉移的機遇、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做大做強,加快發展,實現經濟總量的低成本擴張。四要最佳化發展方略。按照“動態調整,長短結合,粗細有度”的原則,結合不斷發展的實踐,擬定完善發展戰略。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區第九次黨代會確立新世紀前20年發展的目標,按照實施高新技術、城市化、都市農業“三大戰略”,打牢結構、環境、人才“三大基礎”,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新型工業發展區、以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商務發展區、以休閒觀光旅遊為方向的都市農業發展區這“三大經濟發展區”的總體思路,從戰略的層面上科學合理地指導推動發展,同時要伴隨著新的實踐,搞好信息研究,針對重慶市的巨觀戰略部署,不斷細化、充實和完善這一戰略構想,走出一條具有九龍坡區特色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