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二模”分析會講話稿

4.典例引路——精做典範例題。題海戰術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現在需要找到最典型的題目(真題)深度解讀。我在1977年底恢復高考第一次高考前,全鄉計畫參加高考的學生集中在大禮堂,劉浩友老師給我們解了一道題,對我們啟發非常大。首先問,這個題目見過嗎?沒有就對了,因為高考就是這樣的,這是心理的鋪墊。再仔細看看是不是有些地方有些熟悉?有些似曾相識,這就對了,有些已知條件我們熟悉。於是,我們從甲條件思考,不行就從乙條件思考,再不行就從丙條件思考,或者綜合起來思考,於是,解題的思路展示出來。這道題目給我們的啟發是巨大的,因為,它展示了考試臨場我們解題的通常的思路和方法,包括了心理輔導。

5.借雙慧眼——找出新“增長極”。“增長極”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就是能夠在此方面增長,又能帶動它方面增長的增長點。最後10天,我們學科的“增長極”在哪裡?我班的學科“增長極”在哪裡?每一個學生的“增長極”在哪裡?對於湯山中學的學生來說,我以為基礎題、記憶題當然重要,但是,最後的難題更加重要,因為,要實現我們的保4爭3的目標,關鍵的題目應該在最後。老師應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認真分析,排查可能,給學生指一些複習的重點。尤其是在最後的階段,分析以前試卷最後的難題,經過自己的分析,結合先前專家學者、教研員的預測,我們能否預測最後的難題?

6.整體建構——建立知識框架。知識需要建構,知識體系更需要建構。知識需要結構化,需要知識樹,需要一個框架把知識放到應該的位置,這樣的知識才能夠被檢索出來。否則,學生學習的眾多知識就是一盤散沙,難以提取和運用。讓學生記一記學科的章節和題框,一本書共有幾章,每一章有幾節,每一節有幾個題框,每一個題框裡有幾個重點,這樣,知識樹就建成了,記憶的效果會更加好。我們當年高考,幾個同學就是採取了這樣的方式複習的,甚至,我們可以在自己的頭腦里像放電影一樣把每一門學科的知識梗概放映一遍;事實證明我們都考上大學了。建立了知識框架之後,知識也就形成體系,不僅有利於複習,更有利於記憶和運用。

7.一鼓再鼓——開展學生談話。最後的階段,學生心理緊張,特別需要老師的呵護,哪怕就一句話。中考前的最後10天,我們的老師應該找每一個學生談一次話。不拘形式,可以正式談話,可以隨便聊一聊,可以打招呼式的談心。不拘地點,可以在講台,可以在學生座位,可以在路上,可以在操場,也可以在學生宿舍等。不拘內容,可以是學科複習,可以是身體心理,可以是複習準備,還可以是家庭情況等。“小伙子加油!”“最近怎么樣?”“還有什麼問題嗎?”“你一定能行?”等等,簡單一句話,溫暖到心田。

8.臨行送寶——送句話進考場。陪伴教育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老師陪著學生複習和考試,效果很好。最後10天,我建議所有初三的老師全天候陪伴學生,做良師益友。每一個老師送考時,送給學生一句話。就像師傅送徒弟下山時送一個寶貝給徒弟一樣。我們曾經給學生入考場前送了一句話:“我難人難,我不畏難;我易人易,我不大意。”後來了解,這句話對學生考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好地調節了學生的緊張心理。我們也還送給學生一句話:“瀟灑一點,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效果也很好。在進入考場之前,你能送一句話給學生,讓他終身難忘嗎?

咬緊牙關,堅持到底,我們就可能變“功虧一簣”為“功在一簣”。

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