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學習廉政準則的思想匯報

作為執政黨,怎樣治理需要有戰略思維。中國共產黨對自身的基本任務有清晰的定位,如黨要管黨、黨管幹部、黨管人才。這樣的任務都是正確的。但是,怎樣管黨、怎樣管幹部管人才?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人治的方法不行,政策的方法也靠不住,最好的方法就是靠制度,制度管黨治黨是最有效的方法。制度的約束是剛性的,違反制度就是越過了底線,就必須受到懲罰。

制度作為成文的規定,如何對制約對象產生效果,涉及到制度執行力的問題。制度失缺當然不好,但制度虛置也不行。從一些典型案例可以發現,黨內和黨員領導幹部發生的問題有許多不是制度失缺而是制度虛置。有制度不執行,再好的制度也只是一種擺設,制度在那裡空轉的形式主義必須堅決克服。制度建設重要的不在於出台多少法規,而在於制度執行力的強弱。社會對《廉政準則》的期待不是規定了多少“禁止”和“不準”的行為,而是它能不能切實有效地貫徹執行。

如果說中國的問題關鍵是黨的話,那么,黨的問題關鍵在幹部,幹部的問題關鍵在制度,制度的問題關鍵在執行。能否使《廉政準則》的剛性制約切實有效,既需要被制約對象的自覺遵守,又需要制約主體的外部監督。對於黨員領導幹部來說,制度管黨治黨的有效性依靠自律與他律的統一。《廉政準則》指向的制約對象十分明確,即處級以上的黨員領導幹部,處級以下應參照《廉政準則》執行。對領導幹部來說,《廉政準則》體現著兩層意義。其一,它是自律的要求,就是說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嚴格按照《廉政準則》規範自己的從政行為。其二,它是他律的約束,就是說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接受監督。廉潔從政既需要提高自覺性,又需要加強外部監督。《廉政準則》的一個突出之處就是比《準則試行》更加重了監督的分量。如第十一條強調“黨員領導幹部應當向黨組織如實匯報個人事項,自覺接受監督”;如第十四條強調“貫徹實施本準則,要堅持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相結合,發揮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人民民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如此突出黨員幹部從政行為的監督問題,是制度管黨治黨戰略思路的亮點,貫徹執行《廉政準則》,不與加強監督相結合就不可能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