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準則知識學習問答

1、什麼是《廉政準則》?

答:所謂準則,是指由黨的中央委員會制定的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在黨內生活中都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黨內的一種重要行為規範,是黨的性質、宗旨和組織原則的集中反映,是調整黨內關係的重要手段。從黨內法規的效力來講,準則是僅次於黨章的重要黨內法規,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都應模範地遵守和執行。

2、為什麼要制定《廉政準則》?

答:黨的十四大以來,針對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經黨中央批准,中央紀委已先後制定並下發了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廉潔自律“五條規定”、“新五條規定”、“四條補充規定”,共“三十一個不準”。這些規定,對於規範黨政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從整體上看,這些規定顯得比較零散,缺乏相對穩定性,需要制定一部所有黨政領導幹部和黨員幹部都適用的比較系統、規範的《廉政準則》。因此,1995年8月,中紀委開始著手《廉政準則》的起草工作,1997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正式頒發試行。

3、《廉政準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廉政準則》共三章十四條,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闡述了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重要性和起草依據。第二部分為行為規範。第三部分為實施與監督措施。第四部分為附則。

《廉政準則》所規範的對象主要是黨政機關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縣(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所規範的內容,主要是圍繞著容易發生“權錢交易”的行為。

4、制定《廉政準則》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答:廉政的基本含義就是廉潔政治,它是與腐敗完全對立的一個概念。從黨內法規體系上看,《廉政準則》的地位和效力僅次於黨章,具有權威性和穩定性。它是各級黨政領導幹部或黨員幹部廉潔、公正地行使職權的重要依據,是廉潔自律所應當遵循的行為規範和紀律界限,也是對全體黨員、幹部進行教育的好材料。對於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防範以權謀私現象的發生,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5、為什麼要規定不準在公務活動中接受禮金和各種有價證券?

答: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其中的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在公務活動中接受禮金和各種有價證券,具有極大的腐蝕性和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它直接侵犯和干擾的是黨和國家機關的正常管理活動。不僅違反了國家金融管理制度和財經紀律,還極易誘發行賄受賄,搞權錢交易,不給好處不辦事等腐敗行為。極大地敗壞了黨風、政風,損害了黨和政府以及國家公務員的形象,影響了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廣大民眾對此反映強烈,如不及時堅決地加以遏制,將遺害無窮。

6、在公務活動中接受禮金和各種有價證券的,應如何處理?

答:中紀委下發的《關於廉潔自律中退出的禮金、有價證券如何處理的答覆》指出:“自查自糾中退出的在涉外活動中接受禮金、有價證券和貴重禮物,仍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執行,歸口上交”。若不登記、交公的,依照《紀律處分條例》第五十七條和六十五條的規定處理。即:“黨和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它從事公務的人員中的共產黨員,接受其它禮品,按照黨和國家規定應登記、交公而不登記、交公,或利用職務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及貪污公共財物,情節較輕的,給予警告或嚴重警告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

7、如何掌握允許的宴請與禁止的宴請的標準?

答:就宴請問題本身而言,應作具體的分析,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對策。中紀委三次全會曾就這個問題作出規定,要求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國內公務活動中食宿不得超過當地接待標準。如果在公務活動中嚴格按照當地規定的標準食宿是正常的。對其中有利害關係、帶有交易性質的吃喝,就不單純是個吃多吃少、吃好吃壞的問題,而應從根本上杜絕。

8、何謂“索取管理、服務對象錢物”?

答:所謂“索取管理、服務對象錢物”,是指主動採取提要求、暗示等方式向接受管理、服務的當事人(個人或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要錢、要物的行為。

9、在遵守公共財物管理和使用方面對黨員幹部有何規定?

答:《廉潔準則》第三條規定,不準有下列行為:

(1)用公款報銷或者用本單位的信用卡支付應由個人負責的費用;

(2)借用公款逾期不還;

(3)公費出國(境)旅遊或者變相出國(境)旅遊;

(4)用公款參加高消費娛樂活動和獲取各種形式的俱樂部會員資格;

(5)以個人名義存儲公款。

10、黨員領導幹部在遵守組織人事紀律方面有哪些規定?

答:《廉政準則》第四條規定,不準有下列行為:

(1)採取不正當手段為本人謀取職位;

(2)泄露、醞釀討論幹部任免的情況;

(3)在工作調動、機構變動時,突擊提拔幹部,或者在調離後干預原地區、原單位的幹部任用;

(4)在幹部考察中隱瞞或者歪曲事實真相;

(5)在幹部選拔任用工作中,封官許願,打擊報復,營私舞弊。

11、在處理涉及配偶、子女、其他親友及身邊工作人員的利益方面對黨員幹部有何具體規定?

答:《廉政準則》第五條規定,不準有下列行為:

(1)要求或者指使提拔配偶、子女、其他親友及身邊工作人員;

(2)用公款支付配偶、子女、其他親友學習、培訓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