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的技巧

首先,營造氣氛。

所謂“營造氣氛”,即是為了烘托主題內容,吸引大家而造勢。那么我在開頭可以說是小小的營造了個氣氛。如果說大家抬起頭,凝望著我聽我說話,那說明我營造氛圍成功了!如果下面仍然有低頭沉思,傳送簡訊,那說明我的手法不夠成熟,老練!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的演講,最常見的一個營造氣氛的手段就是“抖包袱”說白了就是開個小玩笑,營造一個幽默的氛圍。舉個大家都能知道的典型來說——新東方的總裁俞敏洪,他上台的開場很多都是很幽默的而且有時候他都會拿別人來調侃一下,他經常調侃的兩個人就是徐曉平和陳向東。有一次演講的開頭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在新東方算是長得比較難看的,但是,自從陳向東老師來到新東方以後,我就比較自信了。我在新東方講英語也算講得最差的,但是,自從陳向東老師來了,我也有自信了。我相信,這次他從哈佛回來,他的英語口語到今天依然排在我後面。當然我和陳向東老師兩人都是從農村出來的,陳向東老師更加保持了鄉村的淳樸風味。”

完事在話鋒一轉說:

“我想說的是,其實外表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知識,技能,生活經驗,工作經驗,判斷力,以及最後把所有這一切加起來,上升成你這個人的智慧。”

就這樣在歡快的氣氛下他的演講開場了!

還有兩個比較常見的營造氣氛的方法,配樂,幻燈片,這些是外部因素就不多說了!

下面給大家介紹兩個從語言表達手段方面來說的方法。

用呼告語引發激憤情,營造出熱烈呼應的氣氛。同學們都知道法國大革命,當時有一個女保皇分子,利用給大革命領導者馬拉洗浴治療皮膚病的機會,潛入到浴室里將馬拉殺害了。此事一出,當時在國民公會中,一個名叫希羅的人為此發表了演講,演講中他大聲疾呼:“大衛,你在哪裡?你給我們留下了為祖國獻身的列比里契埃的形象,現在,該再畫一幅出來!拿起你的畫筆吧,為馬拉報仇!讓敵人看到馬拉被刺時的真實情景而發抖!這是人民的要求!”希羅這一呼籲,立即引起強烈反響。希羅使用的就是“呼告”語,他用第二人稱發出這種呼籲,給聽眾一種身臨其境、直接交流的感染力,從而牽動聽眾的神經,引發他們直接參與交流活動,自然就營造出熱烈呼應的氣氛來。這種呼告語,既可以以不在場者作為呼告的對象,也可以像希羅這樣,針對現場的人發出呼告。例:白楊

用宣誓詞激發崇高感,營造出莊重肅穆的氣氛。

羅斯福在第四任就任總統的“就職演說”中,沉穩地說:“今天我站在這裡,在我的同胞面前,在上帝面前,莊嚴地宣誓就職。我知道,美國的目標就是:永不言敗!”

這樣的宣告,這樣的誓言,同當時莊嚴的場合相吻合,反過來又影響到現場氣氛,自然便營造出一種肅穆的氛圍來,給聽眾強烈的心靈震撼,也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崇高的情懷。類似這樣的宣誓性演講,一是要注意當時的環境和場合,只有內容與場合吻合了,才有可能製造出莊嚴的氣氛;二是要注意句式的選擇,多用“我在……面前宣誓”、“面對……我宣誓”之類的宣誓性句式,以提示聽眾,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內心潛在的崇高情懷,達到烘托氣氛的目的。例:肖旭黃建

用現身說法顯示真實感,營造出親切可信的氣氛。

著名推銷員羅伯尼,有一次去美國某大學演講“成功術”。他以自己的減肥為話題展開,著重論證事在人為,從而為聽眾鼓勁。他說:“眼前站在你們面前的這個人, 156磅重,但他曾經不是這樣,而是一個重達207磅的‘圓球’!假若有人需要減肥的話,其實是一定辦得到的。我———羅伯尼做得到,相信你們也一定能行!”

此話一出,人人都在翹首以待聽他的“成功真經”。可見,有時候,如果演講者能把自己的親歷親聞運用到演講中去,就會給聽眾以親切、真實、可信之感,這樣調動起聽眾的熱情,也就自然增強了演講的感染力。

氛圍已經營造完了,下面的場就需要自己來撐,自己來把握了。古人云:話須通達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所以我們就需要充分的發揮演講的自身氣勢效應。

理足而氣壯。演講氣勢效應是一種力量的體現。其實質就是一種理性的力量,它源於深邃的思想和獨到的見解。同時,演講內容的理足,還需要壯美的語言來表達,也就是說演講的氣勢還來自語言巧妙而藝術的運用上。演講的語言要字正腔圓,清新流暢,生動感人,活靈活現地闡述真理和抒發感情。一般說來,鏗鏘的語調,排比對偶的手法都可以加強演講的表達力量,顯示演講的不凡氣勢。

情真而意切。情感是藝術的靈魂,也是演講氣勢動力的源泉。沒有演講者的真摯情感的流動、跳躍和燃燒,演講氣勢就無從談起。  意切,就是演講的氣勢必須符合演講的主題、聽眾和時境情況,也就是演講的氣勢要切旨、切己、切近聽眾、切近生活。這一部分我會在後面繼續說明,所以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