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2006年度課程改革工作總結

觀中心校的課改研究課,學年初我校雷偉的數學課《鐘的認識》作為全鎮的新課改嘗試課,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去年下學期新課改優質課評比中,我校曾慧榮獲語文組第一名,雷偉榮獲數學組2名。今年上期新課改說課比武中,我校柏艷芳榮獲語文組第一名,曾慧榮獲第二名,陳滿香榮獲數學組第一名。新課改論文評比中我校王行東的《新課改質量思考與對策》榮獲一等獎,曾雲的《樂中學》、於美華的《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四性運用》、王行東的《環、做、學》榮獲二等獎,柏潤萍的《趣教拼音》,鄧六一的《愛、細、勤、耐》榮獲三等獎。

二、課改見成效,師生共發展。課程改革的實施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各項活動都取得了可喜成績。一年來,師生參加各級競賽獲市級5人次,縣級15人次,鎮級25人次,學校團體獲縣級2次,鎮級4次,在課改精神的指引下,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師生參加各項活動的積極性高漲,學校的教學活動充滿了勃勃生機。

三、一年來,經過一番的努力,我校的課程改革已露出明芽,初見端祥,用老師的話說,已經有點課改的氣氛了,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反思和探討。

1、由於我校課改尚處於起步階段,新的教育觀念沒在真正的轉變,新課程理念不明確,全新的教育觀念尚未形成。特別是今後的考試制度,評價機制如何建立,如何評價不明確,用現在的改法能否適應今後的考試心存疑慮。

2、部分教師教育觀念有所轉變,但教學行為卻大大滯後,他們邁不開大步,沒能跳出過去傳統教學的框架,還是老模式,舊方法。

3、教學模式還不能打破舊框框,舊方法的束縛,基本上沿用老一套。教師在教學中仍受教材的約束,不能真正用教材,而是教教材。

4、教師的引導作用與指導作用不夠:問題過於寬泛,學習目標不集中;對於偏題學習方向的課堂發言不能及時指導;對學生正確意見的肯定過於簡單;缺少歸納總結,缺少更深一層的認識。

5、討論的有效性不高:問題指向不明,不集中或不恰當,發言散、偏、長;缺少評價與辯論,不能深化認識;學生主動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參與不夠;雖然輪流發言,但實際仍然是獨立學習,沒能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合作、互動和交流。

6、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任務不適,沒有分工,時間不足;有的學生成為“常駐代表”,組內外一言堂;後進生缺乏學習積極性;不能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分工合作的關係;目的與作用並不明確,為方式而方式導致形式。

四、就如何面對本校的實際,實事求是地構建切實可行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談談本人的一點看法:

當前課改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掌握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接受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如何面對本校的實際,實事求是地構建切實可行又符合新課程改革方案是一所學校重要課題。大家從聽專題的講座,看光碟中典型課例,都清楚地知道,這些講座課題,都帶有一定的普遍性,示範性和客觀的指導性,因此都是精心的組織、演練、加工篩癬編輯而成的,聽起來很動聽,看起來很好看,做起來卻是難上難。更何況他們的辦學條件,教學用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素質與我們實際距離相差甚遠。課改的前一段時間,我們的教師也曾刻意模仿光碟中典型課例上課,不斷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恢復他們作為課堂主人的地位,儘量用親切的語氣,平等的姿態,和悅的容顏甚至於廉價的褒獎來喚醒、保持、強化所謂主人意識,課堂上儘量引導學生多講話,用分組討論等方式倡導學生合作學習,注意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但這一切在實踐中做得多么吃力,多么形式化和表面化,而且收穫甚微。原因所在是沒有根據本校實際,刻意呆板的模仿所置。

就如何看待課堂氣氛活躍與否的問題上,也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從報紙上媒體宣傳上和專家的講座中,基本上認為課堂上學生可以隨心所欲提問題,老師在講課中“誰想到什麼”,“誰靈感來了”,“不用舉手就可以說”,可以與前後左右的同學討論,也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找合適的同學交換意見,如需要演示也可以隨意到黑板上板書,這樣才能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變為現實。這樣課堂氣氛才活躍,這樣師生關係才是新型的師生關係。是不是這樣,值得大家共同探討。俗話說,沒在規律不成方圓,飯得一口一口吃,話得一句一旬講,如果大家都隨意打斷別人的講話,隨意中斷老師講課,如果課堂沒有中心,沒有主題,那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我個人認為,在課改中,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舊的教學模式,要用全新的新課程理念,根據本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