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農業技術培訓項目工作總結

一、項目基本情況

為適應我區農業市場化、產業化快速發展和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20xx年在馬山、灌陽、鹿寨、融水、靈川、鐘山、田林、宜州、博白、蒼梧、西林等11個縣(市、)實施農業技術培訓工程項目,項目計畫安排資金100萬元,其中馬山、灌陽、鹿寨、融水、鐘山、田林各10萬元,靈川、宜州、博白、蒼梧、西林各8萬元,項目計畫培訓骨幹農民XX0人。項目建設內容是:以知識與技能更新、補充、提高為主要內容,以培訓先進適用新知識、新技術為重點,如名優珍稀食用菌、名特優新水果、畜牧獸醫、名貴花卉,特種動物養殖技術、特種蔬菜栽培、生態沼氣池建設及發酵綜合利用、緊俏中藥材、生態農業綜合技術等。通過培訓提高骨幹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經營和創新能力,培養支撐區域農業的專業農戶和先導農戶,帶動一方致富。

二、建設項目進展情況

到20xx年底,項目全年培訓骨幹農民28000人,全面超額完成了計畫任務。為加強項目管理,確保項目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各縣主要採取了下列措施:

一是領導重視,任務落實。各縣將農業技術培訓項目作為實施“1234610”農村教育培訓工程的一個主要內容來抓,農業局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分管副局長為副組長,科教站、農廣校、推廣站、經作站等業務站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切實加強領導。各縣(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了項目培訓計畫,並將計畫任務納入崗位責任的考評內容,建立“有目標、有計畫、有措施、有考評”的目標管理機制,將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鄉鎮和培訓人員。

二是精選師資和培訓對象。各縣(市)都精心挑選了一批長期從事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有較強責任心和豐富經驗且具有中高級農業技術技術職稱的業務骨幹組成項目的師資隊伍。在培訓對象確定上,首先做好宣傳發動,然後由農民自願報名,再經村民小組、村民委員會認定確定受訓農民名單,進行造冊登記,一般選擇有一定主導產業生產規模、科技意識較高、在民眾中有一定威信的農戶作為培訓對象。

三是有效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各項目縣(市)充分發揮縣、鄉、村,尤其是鄉(鎮)的作用,充分利用農業院校、農廣校、農村職業中學、農技推廣培訓中心等場地和設施,整合了一大批農村教育培訓資源,套用於農民技術培訓,為項目的實施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四是按需培訓、學用結合。各地在實施農民技術培訓項目過程中,緊緊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主推技術,密切結合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重大項目建設,從農民民眾的需要出發,設臵相關崗位,開展培訓工作。培訓採取以鄉鎮集中辦班為主,跟蹤指導為輔的形式進行,根據農業生產和農時進程,安排各培訓班培訓課程,先由培訓單位派教師進行1—2天面授,再由教輔技術人員指導實踐操作,使受訓農民學以致用,既掌握技術內容,又能掌握操作技能。有些新技術還通過投影、錄像、電視等形式進行培訓。博白縣實施項目一年時間,共舉辦大小骨幹農民科技培訓班152期,受訓農民達13680人,發放科技培訓資料21000多份,輻射帶動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知識6萬多人。

五是加強資金使用管理。各縣項目經費主要用於購買、編印教材、教師授課補貼、農民誤工補貼等幾個方面,都能做到專款專用。

三、項目取得的成效

(一)創新了培訓機制。項目的實施,從政府統籌的組織領導體制、財政為主的資金投入體制、農科教結合的農村培訓資源整合機制、多形式培訓、管理體制、培訓與產業結合的跟蹤服務制度和“一戶帶多戶”的技術幫扶制等各個方面,進行了進一步探索,初步形了一個比較完善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使我區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逐步走上了經常化、規範化、科學化、制度化的軌道,為進一步農民培訓構架了一個堅實的工作平台。

(二)培養了一大批黨悟高、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骨幹農民。經過培訓後的骨幹農民對農業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都有了更多的認識、理解和掌握,較好地把所學到的科技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成為當地的重要技術骨幹,促進了農村實用技術和科技成果的推廣,全面提高農村科技進步水平。融水縣懷寶鎮骨幹農民張玉球,刻苦學習靈芝栽培技術,研製出仿野生靈芝菌,從事靈芝菌種植和靈芝菌的制種銷售,年收入達18000多元。他致富不忘民眾,積極向民眾傳授靈芝生產技術,在他的帶動下,全鎮已有45戶成為靈芝生產大戶。

目前該鎮靈芝生產已有相當的規模,年產值達到110萬元。灌陽縣通過實施項目全年引進新品種37個,其中糧油作物11個、經濟作物26個,推廣新技術4項,通過新技術和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套用,全縣估計新增收入達153.94萬元,農業科技成果利用率由XX年的46%提高到46.6%。

(三)發揮了骨幹農民的示範帶頭作用。大多數培訓過的骨幹農民,在自己家庭生產效益大大提高的同時,還指導、幫助、帶領民眾學科學、用科學,共同致富,田林縣平塘等鄉經過對骨幹農民進行烤菸生產技術、雜交玉米技術等培訓後,通過骨幹農民輻射帶動,大力發展烤菸-玉米栽培模式,有1002戶民眾種植烤菸4517畝,同比增加1409畝,收購乾煙10216擔,同比增加3508擔,總產值達400.2萬元,同比增加130.2萬元,種菸農戶僅種煙一項人均收入達790元,同比增收100元。7月份烤菸烘烤即將結束時,他們又在煙地里套種玉米正大619良種2509畝,至10月份收穫,平均畝產在500-600斤,改變了過去單一種煙的栽培模式,實現了糧錢雙豐收。田林縣測算,項目受訓農民比末受訓農民戶均增收1120元以上,人均增收280元,項目直接增收120萬元。

(四)項目培訓有效地促進了各地產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提升了農業結構調整水平,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靈川縣通過項目培訓構建形成了優質稻產業帶、無公害蔬菜產業帶、以南方優質梨、桔類為主的優質水果產業帶和標準化食用菌產業帶等四大優勢產業帶;博白縣通過進行水稻免耕拋秧新技術的培訓,使全縣採用此項生產技術進行種植的水稻面積達32萬畝。按有關部門測算,運用該項技術種植水稻,每畝可節省犁耙田費50元左右,可為農民節省1600萬元的耕作費用,降低了水稻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該縣通過冬種馬鈴薯、冬辣椒高產栽培技術培訓共種下馬鈴薯7萬畝,冬辣椒2.07萬畝。目前,辣椒已上市,每公斤1元,預計每畝產量可達4000公斤,畝產值可達4000元,總產量8280萬公斤,總產值可達8280萬元。預計馬鈴薯每畝產量可達XX公斤,總產量1.4億公斤,每公斤0.8元,每畝產值可達1600元,總產值可達1.12億元,這兩項為農民增加收入1.948億元。

(五)依託培訓班成立農民技術專業協會。以協會的形式組織規模生產、終身技術培訓,組織產品加工和流通,將其培植成為培訓中心、信息中心、流通中心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如鹿寨縣寨沙鎮金袍村農民技術員韋水保,所在村是淮山之村,過去種淮山產量不高,檔次低,價格低,經濟效益差。韋水保參加了骨幹農民培訓班後,他進一步掌握了無公害淮山栽培管理新技術,對無公害淮山產業化發展也有了新的認識並付諸行動。一是指導帶領民眾按無公害的技術種植淮山;二是創建了淮山的“金袍”品牌,對無公害淮山產品進行包裝,並且搞起了粗加工;三是牽頭成立了淮山產業協會,把學員和民眾組織起來,形成了產供銷的經營體系。在他的帶領下,20xx年該村千多畝的淮山產量高、質量好,客商雲集,每公斤價格比往年高0.3—0.4元,僅此一項,全村就增收100多萬元。

四、項目存在問題和改進意見

一方面是項目開展不夠平衡,同時,項目管理幹部隊伍和師資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尤其是教師的知識要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而不斷更新,培訓內容新穎性仍要不斷增強。另一方面是在注重抓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同時,也不能放鬆對農民的農業科學技術培訓,應該不斷加大農業技術培訓項目實施力度,增加投入,加強培訓,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為我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