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校本培訓計畫

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的希望所在。學校的每位教師,他們的課堂執教能力,關係到一個學校的發展和興盛,我校按照學校校本培訓五年計畫的安排和學校的具體要求,特制定以“備好課”為主題的校本培訓學期計畫。

一、背景分析,為校本培訓定位

上盤中學創建於1958年,曾被評為市鄉鎮中學辦學水平“一級(甲)學校”,被授予“督導評估合格完中”,並通過了臨海市a級辦學等級測試。學校以“加強基礎——求發展 嚴謹治學——揚個性”為辦學宗旨。現有班級34個,教師116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9人,中學一級教師29人,本科學歷有96人,占87.3%。

變革教育,首先要改變教師。新世紀的教育,“教師”的時代正成為歷史,一個全面呼喚“導師”的時代正在誕生。教師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需要改變教育方式,需要接受新的培訓。我們認為,學校成功的內在機制,在於建立一個高水平的校本研訓集體。要確保課改的全面推進,同樣有賴於開展“以校為本”的校本培訓活動。把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研訓有機地融為一體,是提升學校的教研水平,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備好課、上好課、評好課、命好題、育好人”為目標,以提高教師新課程教學能力為重點,以提高培訓質量為主線,貼近課改,貼近課堂,貼近教師,實施以校本培訓為中心,整合集中培訓與自我研修的培訓模式,增強繼續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面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業務素質。

三、校本培訓領導組和業務指導組

1、校本培訓領導組

(1)成員名單

組 長:金征斌

副組長:宋志凌、李華、尤亞輝

成 員:徐利軍、李傑志、屈偉青、尤匡青、王寧、徐能興

(2)工作職責 全面負責本校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的規劃、實施、管理和總結工作。

2、校本培訓業務指導組

(1)成員名單

組 長:金征斌

副組長:宋志凌

(2)工作職責 負責校本培訓業務指導工作,指導教師完成各項培訓任務,參與校本培訓業務考核工作。

3、校本培訓業務考核組(另文公布)

四、培訓內容

(一)培訓目標

1、樹立“備課”的全程觀念,落實新課改、新理念的教育思想;熟悉新教材體系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手段,理解和熟悉現代教學設計的新理念新方法,提高教學設計理論素養。

2、針對現代教育教學、學校生存和發展、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師發展的需要,通過“備課”活動的開展,切實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全面提高教師基本教學技能,落實教學常規和教研常規,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水平。

3、以集體備課、教學公開課為主要形式,以“邀請式”聽課制為亮點,以“課例”研究為校本培訓有效模式,充分發揮學科組教師的集體智慧,開展“四個一”的活動,組織校級教學評比,開展論文評選活動,培養教學骨幹和學科帶頭人。

(二)培訓任務

上盤中學校本培訓五年計畫安排,今學年確定一個主題進行專題研修,2011學年上學期培訓主題為“備好課”,分五個專題進行,分別為:備課與師德行為、備課實務與新技能、現代學習論和教學設計、集體備課、教學公開課、教學反思。本學年的主題分兩階段完成,第二學期學習主題為“教科研培訓”,繼續學完其餘四個專題,即:“如何做好課題、如何做好教研科研論文、如何做好案例、課件製作”。

(三)學習目標

本學期的五個專題的學習目標如下:

(1)備課與師德行為。抓好生本備課,更新師德觀念,調整師德行為;

(2)備課實務與新技能。學會有序備課,掌握教學設計技能,提高教學設計能力;

(3)現代學習論和教學設計。講究科學備課,聯繫備課實際需要,提高教學設計理論素養。

(4)集體備課。做好備課組的工作,各學科在教研組,備課組的共同組織下,完成各學科的集體備課。

(5)教學反思。抓好教師備課工作中的教學反思環節,促進教師個人素養的提高,完善課堂教學。

五、培訓過程

(一)培訓方式

1、個人自學。以個人強烈的提高本人教學能力意願,做好教師的校本培訓工作。

2、主題培訓。採取集中培訓的方式,通過專家講座、視頻觀摩,幫助教師了解備課實質,培養六個意識,即:對話意識、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動態生成意識、角色意識、質量意識和效率意識。知道備課的基本程式和方法,掌握有效備課的策略,

3、課堂研學。

(1)“邀請式”公開課。以“邀請式”公開課的形式展示培訓成果,要求每位教師至少上1節多媒體公開課,課後集中評議,做好記錄,總結經驗,在組內學習推廣;找出不足,在後續備課過程中加以改進。

(2)說課。就選定的公開課例進行說課,以說課稿的形式提交學科組,供同學科教師研討、交流,深化教師對所任學科《課程標準》的理解,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吃透教材思想內涵,提高備課的理論素養。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聽課、評課。同伴協助,互相聽課評課,檢驗備課的實際效果,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調整,為二次備課提供素材,切實提高備課實效。

(4)教學反思。對個人的備課和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不斷改進教學備課策略,最佳化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