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數學培訓心得

小組討論作為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重要一環,很快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推廣,這無疑是構建新型課堂邁出的堅實的一步,但在學生討論時,我們往往又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如釋重負,或立於講台自顧自看教材,間或掃視一下正在討論的學生;或走下講台若無其事地在教室中轉一圈,隨後宣布討論結束,教學進入下一個環節。這種“學生討論,教師旁觀”的情況顯然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相悖。那么,在此階段,教師究竟應該忙些啥?

首先要端正一種認識,即放手讓學生自學、討論不等於放任自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具體環節,教師都是學生的促進者,要始終以參與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換言之,不管教學進行到哪一步,教師都應為學生素質的提高、能力的發展全面服務,課堂應是師生交流溝通的橋樑和紐帶。

其次再說說學生討論時教師作用的發揮。教師要把自己當成小組中的一員,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在討論時巧妙引導,把討論引向高潮:當學生性格內向或擔心同學嘲笑,不願開口時,給予及時鼓勵,增強其信心;當問題難度大,小組成員一籌莫展、出現冷場時,給予點撥誘導,促其茅塞頓開、靈感突現;當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局面處於僵持狀態時,給予巧妙化解;當學生討論時淺嘗輒止或出現明顯破綻時,給予提示、糾正。教師猶如辛勤的巡邏兵,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哪裡遇到困難就迅速援助哪裡,適時引導,促使討論高潮迭起,精彩呈現。

另一方面,教師在參與討論同學生直接交流過程中,還應對學生的觀點看法進行梳理歸納,做到心中有數,哪些問題學生的看法基本一致,哪些問題分歧較大,原因是什麼,哪些問題學生理解過於膚淺、討論意猶未盡,哪些問題學生普遍感到難於理解。這樣在全班交流時對不同問題就可區別對待,有所側重,或一帶而過,或組織激烈辯論,或啟發互相補充,或精心講解,讓學生在充分討論後,得到每個問題的合理答案,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效益

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也是具有教育藝術性的問題:教師的善於觀察主要體現在:一要關於觀察學生的眼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他們的眼神中我們可看得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投入的程度,學習的興趣如何,等;二是要關注全體,不能只觀察少數好學生的積極表現,還要關注中下層學生在學習過程的表現如何,並及時採取調控措施;三要做到在觀察中發現預設中沒有考慮到而生成出來的精彩瞬間。

現在的課堂演繹著的故事是: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導演。給以學生說話的時間也應足夠,教師更多方面在於傾聽。傾聽決不是簡單地聽著,然後隨意點點頭,或隨意反饋:“你真棒,請坐下”的那種。而是要求聽者必須集中精神,在聽的時候,及時整理聽到的信息,並在第一時間給予對方的最有效反饋與引導。

觀察課堂上學生的表現,這應該是教師上好課的最基本條件:眼觀六路,耳聞八方。也就是常說的組織教學。

尊重從傾聽開始。教師傾聽學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為他們營造一個安全、寬鬆的心理環境。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傾聽什麼?李政濤老師在《傾聽著的教育》一文中寫得很細緻:要傾聽學生的欲望和需求;傾聽學生的情感;傾聽學生的思想;傾聽學生的疾病;傾聽學生的差異與區別,傾聽學生與他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