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暑期培訓心得:消除職業倦怠

2024年8月20日,花山區教育局又一次組織了大面積的教師培訓活動。全區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和各個學校的分管教學的校長、教導主任在八中參加了集中培訓,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夏建華教授給我們做了一場有關課堂教學研究與課堂觀察方面的報告,俗話說:與智者同行,你會非同反響;與高者為伍,你會步入巔峰。多參加這樣培訓洗腦活動,會改變原本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思想改變行動才能有所改觀。聽後有所啟發,略寫少許心得。

教師每天都在面對同樣的學生。一般國小六年、初高中三年。每年重複使用同樣的教材,教材雖然有變,短期存大同的趨勢不會改變。這種單調的工作環境,過重的工作負擔和無邊的精神壓力等因素教師的職業倦怠就出現了,職業倦怠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費登伯格在研究職業壓力時提出的概念,指在職業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係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出一系列心理生理綜合症。現在這種“職業倦怠”卻悄悄地侵襲和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類靈魂工程師”。一份調查顯示:有輕微工作倦怠的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的86%,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的58.5%,有比較嚴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的22.5%!這個調查不一定精確,但至少表明了一種令人憂慮的趨勢。據總結,教師的職業倦怠通常表現為:精神疲憊,體力明顯透支,對工作失去興趣,缺乏工作熱情和創新力;無成就感,感覺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績不大,對事業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在情緒上常常表現為焦躁不安、緊張、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責,甚至以一種冷漠疏遠的感情對待。職業倦怠一旦產生,人對待工作的態度、行為都會發生很大化,對工作會產生極強的破壞力。

確實一個教師越“敬業”,職業倦怠就來得越早。因為這種“敬業”,只能讓教師過早步入身心交瘁的“境界”,昨天的培訓讓我進一步加深了對消除職業倦怠的認識,同時也與夏教授有了統一認識。

創新教材,讓教材鮮活起來。我們的多數教師都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材講什麼我就教什麼,教材知識怎樣呈現我就如是呈現。這種教死書,學生厭倦自己頭疼。如果教師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能靈活運用教材,教材在你手上就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而是一本鮮活的知識傳統媒介。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的取捨,對教材知識的教授順序進行大膽的調整,這不僅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給你的教學帶來許多新異的刺激,使你產生研究教學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做研究型的教師從研究教材開始。向課堂要質量在研究基礎上從實踐開路。如果教師真正步入了研究發現問題、從多種渠道學習、在課堂中進行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進行的學習研究的良性軌道,教師的職業倦怠就會大為減少。

打造課堂新風貌,讓課堂靈動起來。我們多數教師包括我都喜歡課堂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安靜、按照自己的預設進行、學生能配合你的課堂等。這種課堂學生的學習效果確實值得懷疑,昨天的學習讓我有所觸動,許多課堂是值得我去追求。如果我們的教師都能向此靠攏,我想我們的課堂會另有一番風貌,教師的職業倦怠也會因此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