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訓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二、校本培訓的組織

(一)校本培訓的制度化建設

1、教師發展不僅是學校和學生髮展的條件,也應該是學校管理的目標。學校要對學校教師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實現途徑進行認真規劃,

這種規劃不能僅僅停留在學校領導層的頭腦中,而是應該經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覆,成為明確而具體的規劃方案,使每一個教師都能從中找到位置和方向,使之成為全體幹部、教師的共識,激勵學校成員為此目標奮鬥和努力。

2、學校領導要注意挖掘和協調繼續教育資源,實施校本培訓。

3、教師參與業務培訓提高,不僅是中國小教師的義務,也是中國小教師的權利。學校要把保障教師參與培訓提高作為以法治教的重要內容,依據《教育法》、《教師法》、《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等政策法規,創造條件,為教師繼續教育提供條件保障。

4、校本培訓的制度化:(1)校本培訓的工作制度,即把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內容、什麼人實施、什麼人參訓、什麼要求等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來,成為教師群體和個體必須遵守的規範;(2)檢查考評制度,每學年(或學期)對教師繼續教育檢查考評些什麼、由誰實施、怎樣實施、對檢查考評結果怎樣處理進行明確要求,使之成為制度。

(二)、和學校和教師實際緊密結合是校本培訓的根本

校本培訓以學校和教師當前及發展中的問題為出發點,以問題解決為目標,以教、學、研、做合一、即知即傳、互教互學為主要教學方式。

(三)、繼續教育活動中,必須有其他培訓活動的完善和補充。

三、校本培訓的模式

校本培訓的模式應該是多樣的,不能把大家集合在一起學習就稱為校本培訓。

1、專題研討式:參與學校教研活動是每個教師教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研活動不僅是中國小改進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常用、最普遍的措施和手段,也應該是培訓提高教師最常見、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把教研、師培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教研活動必須有教師提高的目標追求和功能定位,其次教研內容要專題化、微格化,一次甚至幾次解決一個問題。以課堂教學研究為例:首先要運用系統的方法對課堂教學要素和環節進行系統分析,然後按照最最佳化教學原理,一次或幾次教研活動集中解決一個要素或環節的最佳化問題,最後將最佳化的各要素和環節整合在課堂教學中,以改進課堂教學,有利於中國小教育教學問題解決和中國小教師素質提高。

2、個別指導式:個別指導式也就是傳統的“師帶徒”培訓方式。接受指導的教師一般包括以下幾類:一類是新上崗教師,以樹立正確的職業信念、熟悉教材教法、掌握基本教育教學技能,儘快適應教育教學為目標;第二類是教育教學能力相對較弱的教師,以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第三類是新調入學校的教師,以熟悉了解學校、儘快融入教學體系和教師群體為目標;第四類是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骨幹教師,以繼承和發揚名優教師優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經驗、形成教學風格和特長為目標。

3、課題研討式:課題研討式校本培訓就是通過組織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學習新理論、接受新信息、探索新模式、實踐新方法、創造新成果,提升教師精神追求,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課題研討式培訓是克服教師職業倦怠、促進教師進一步成長發展的必由之路,它最適合促進骨幹教師的提升和發展。對教師成長規律進行研究表明①,教師成長有兩個重要的轉化期:一是從教育的新手向教育能手轉化的時期;二是教育能手向學者型教師轉化的時期,由教學能手向學者型(科研型)教師轉化的根本途徑是參與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