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學校管理培訓心得體會

①學習制度。加強對教師特色辦學理論教育,加強對教師特長形成培訓,提出理論水平提高和特長形成的時間要求;

②工作制度。按安排的課時和布置的任務,不折不扣地完成特色創建工作中每一具體環節的工作;

③獎勵制度。對學有所成,工作有所作為的教師,根據成績和貢獻大小,執行不同程度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6、要建立一套系統的評價體系

每學期應該對教師個人的工作進行全面考察評估。評估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並按一定標準值給予記分。

①在特色教育工作過程中,通過學習和實踐,是否提高了特色教育理論水平,並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思想;

②是否按學校規定的課時、內容完成工作,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

③通過參加培訓和自學,是否形成了適應特色教育需要的一項或多項特長;

④學生參加社會或家庭實踐反饋情況如何;

⑤學生特長參與的作品見報見刊或比賽獲獎的數量、等級統計;

⑥特色教育成果受到何級何部門肯定、獎勵、表彰。

學校創建特色學校,當然不是孤立地只抓特長培養,學科文化知識要必須牢固。創建特色學校,有利於培養造就新一代適應社會發展的教育隊伍,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有利於提高學校和教育在社會的地位。新江國小特色教育成功,將會示範和帶動其它國小積極探索自身的特色辦學模式,湧現更多的特色學校,逐步形成建華區國小特色教育大格局,這樣,學校教育才會更好地贏得社會、民眾的重視、關心和支持。

7、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以傳授人類文化知識為己任,故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校園文化的建設,很多成功的學校的經驗也表明,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僅是在學校搞一些文化活動的問題,它對於最佳化學校校園環境、實現學校教書育人的目標、促進學校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書本中指出,所謂校園文化,就是學校全體員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信仰、態度、作風和行為準則它主要通過一些隱性和顯性的要素組成,包括學校歷史、學校形象標誌、學校建築、內部機構設定、學校管理制度和管理行為、校風、學風、學校的活動儀式、師生關係、校園環境、學校綠化、學校辦學思想、管理信念、員工的工作態度、生活方式等等。但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是學校成員的辦學理念、價值觀、信仰、教風和學風、人際關係等精神領域方面,但校園文化建設卻不能僅僅從這些方面著手,因為影響這些方面的因素很多,決不僅僅限於精神方面。主張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理解校園文化的建設問題,即通過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三方面的工作,來構建理想的校園文化。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主要包括校園建築、學校標識、校容校貌;學校文化制度建設主要包括機構設定、規章制度等;學校精神文化建設主要包括校風、教風和學風,以及各種典禮和文化活動,還有學校人際關係。

對我感觸最深、獲益最多的是王建宗校長所列舉的美國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功案例,校園到處洋溢著“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思想,充分發揮了教室、牆壁的育人功能,成為了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手段。

通過王建宗校長對幾所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成功案例的剖析和感悟,更加拓展了我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使我更加懂得,其實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規則,不能只停留在外化、物化的表層現象,它是學校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教師風範、人文涵養、和諧發展、觀念更新綜合體現。所有校園中的人都能在有意無意的學習中得到適合自己的和可持續的發展。校園文化的建設是一種積澱,並非一個人或幾個人甚至一代人所取得成功的。基於此,我想聯繫自己所在的學校——新江國小來簡單談談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我校是一所具有73年歷史的學校,如何通過一個總體而系統的規劃,去挖掘、改造、利用,去重新審視、發現、感悟、提煉我校校園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進一步解讀、探討和總結我校潛在的文化和精神,這是我們所要思考以及要付諸實施的重要課題。

綜上所述,只是本人對兩天來的學習之後的一些體會和不成熟的想法,理解膚淺而表層,是由於自己水平有限。總之,今後我將以學校的發展為核心,創新各項機制,使學校早日走上規範化辦學之路,走上內涵發展之路,真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辦出讓家長滿意、政府放心、社會認可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