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培訓學習心得

近日,我們“桂林市第八屆國小校長任職資格培訓班”的全體成員參觀了桂林市區兩所具有鮮明特色的國小。在參觀考察活動中,我以一名教育管理學習者的身份,進校、進班、進課堂,與師生零距離接觸。學習中,我們通過看、聽、談、互動等多種形式,領略了育才教育集團下屬的育才本部和以信息化管理為特色的南溪山國小各自的風采,讓我們學習到高規格的學校管理經驗,讓我們體驗到了名校教師們的風采。所到之處,都令我受益匪淺。

一、參觀與學習

考察的第一站是桂林七星區育才國小。該校以“‘璞’文化”的辦學理念,塑造“吸引教育”的教育集團精神核心,培養大批“育才小能人”和“育才特色教師”,旨在辦成令人嚮往的、吸引人的學校,把教師培養成令人敬佩的、吸引人的育人專家,把學生培養成“公民意識、學習能力、綜合素質”三強的人才;構建有較為完善的辦學設施、精緻有韻的校園文化、內涵豐厚的人文積澱,適合師生髮展的魅力和諧校園。學校“融合創新、資源共享、學校共建、合作共贏”,在原有基礎上又好又快地健康發展。育才國小實施有鮮明特色的校本課程,促進師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育才特色教師”被選送中央電視台“非常6+1”展示風采。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育才小能人”被教育廳推選到中央電視台“金螺號”欄目與鞠萍姐姐共同錄製節目。該校是教育部“校長影子培訓項目”培訓基地,全國“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活動基地學校,國家級課題“基於網路校際協作學習”的研究基地。近年來,該校獲得了廣西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自治區衛生優秀學校,自治區校本教研先進單位,桂林市安全教育先進單位、桂林市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桂林市校本教研先進學校諸多榮譽。學校歷史雖短,但特色已顯,真的不簡單!這說明:學校的發展歸根結底在於領者本身,如何管理在於領導者的英明決策和腳踏實地的實踐。

第二站是南溪山國小。南溪山國小位於桂林市繁華的中山南路,南臨風景秀麗的南溪山公園。學校創辦於1961年,占地1.35萬平方米,校園綠化、美化、知識化,是理想的育人環境。學校現有27個教學班,1153名學生,72名在職教職員工,其中有國小高級教師51人,大專學歷以上教師46人。該校的辦學宗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辦學目標:創一流教育環境,育全面發展學生。校長帶領全體教師向社會承諾:關愛每一位學生,上好每一節課,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提高綜合素質。學校重視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個性、特長,每年都有學生在國家、自治區、市、城區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同時為自治區技巧隊、體操隊輸送了多名人才。XX年經廣西小教研究中心、小教培訓中心審核,確認本校為“廣西國小創新教育研究與實驗”課題學校。XX年,高質量地通過了自治區“普實”驗收。在美麗的校園中,那綠茵茵的足球場,寬敞明亮的教室、舞蹈室、美術室、圖書室、微機室……是學生走向成功的搖籃。

二、收穫與感悟

1.深刻理解教育的真正內涵,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考察中,我們所接觸的兩位校長都十分了解世界最先進最前沿的教育改革發展信息,十分熟悉教育政策法規,都有明確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超前,辦學思路清晰,學校定位準確。李白燕副局長認為,教育為發展社會生產力提供了相應的人力資源,繼而提升千百萬家庭生活的質量。生命的價值在於擁有理想和希望,學校的魅力在於幫助兒童學會獨立、尊嚴、平等地生活在世界上。為此,她提出“生本教育、吸引教育”: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給學生創造活動和發展的舞台,讓每一名學生的個性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實現“一人一品”、“一人一特”、“一特一優”的目標,努力辦學生終生懷念的學校,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基。南溪山國小秉承賞識教育理念,倡導“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和整體素質提高。

2.尊重學生的生命與個性,重新建構學校課程。

為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探究問題,實施因材施教,育才國小推行了新的課程結構:基礎規範課程和自我設計課程。學校結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對學生需求進行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通過自行研討、設計,或與專業研究人員及其他力量合作編制出了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提高學生素養,塑造學生完美人格。

在這方面,我校亦有類似的舉措,但還未成熟,還沒有堅持好。把課程建設好、完善好、開設好,這應該是我們考察的一個重要收穫。

3.紮實推進教學改革,靠科研促提高。

科研興校,質量立校。一所學校正是在一點一點地積累、一日一日地積澱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管理者有志存高遠、自強不息的情懷和毅力。育才國小教育科研成果豐碩,七個“xx”科研課題喜獲結題;集團內自治區八桂名師、自治區特級教師、桂林市拔尖人才、桂林市優秀教師、桂林市優秀班主任和70多位育才特色教師等一大批優秀教師成長迅速。

4.目標管理精細化,項目負責人人抓。

規範化的管理是提高辦學質量的保證。南溪山國小抓常規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規章,使學校管理建立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在學校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把工作重點放在發掘自己團隊的優勢上,不斷激發教職員工自覺為學校發展做貢獻的主人翁意識,真正把自己的發展同學校的發展統一起來。

學校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積極性,實行目標管理的項目負責制,創建一個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局育人的工作氛圍。學校形成了項目負責的管理網路,激發了每位教師、每名學生做學校主人的意識和行動。藉助學校優勢媒體——網路教育平台,搭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路。讓老師、家長和校長在鍵盤鍵探討家庭揚長教育方法螢幕前交流親職教育經驗,真正做到無界交流,提高了家長揚長教育的家教水平,真正打造了教育的合力。

三、反思與提高

1.從提升校長教育理念抓起,提升幹部教師隊伍素質。

辦好學校,提高質量,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關鍵取決於教育行政和教師隊伍的思想和業務素質。其中首要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為此,必須以轉變觀念為切入點,不斷提高行政和教師的素質,提高校長的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各個學校,從行政到每一名教職工,都應認真學習、借鑑外地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斐斐課件園)理念和教育管理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強化教育“經營”的意識和觀念,增強教育成本意識和效益意識,儘快實現由單一的被動的管理學校向主動的“經營”發展學校的角色轉變。要繼續辦好各種論壇,搭建促進學習交流和共同進步的平台;深入實施“扁平式”管理,推動校長的專業化成長。要充分利用“四講一樹”教師教育活動,強化對所有教師的培訓,大面積地提高教師素質,儘快使他們適應素質教育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

2.持續打造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育傳統,營造培育人才的“肥沃土壤”。

這次考察的兩所學校,都令我們感受到一種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小校園,“大文化”。學校在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重視的不僅是現代化校舍和教育設施的建設,更重要的是獨特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文化和辦學傳統使這些學校處處都有教育功能,時時都有教育機會。這一方面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增添了豐富的內涵,反映出學校“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校教育工作的層次性、科學性和長效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充滿人文精神和科學色彩的校園文化,為培育高素質人才提供了“肥沃土壤”,展示了當地校園建設特有的風采。

學校文化和教育傳統是一所學校多年的積澱,是從學校內部不斷培植的,需要一點一滴的經營和積累。校長要成為學校文化的倡導者。要有超前的教育理念,有恆心、耐心和信心,言行舉止、待人接物,做一名讀書人、文化人;要引導全體師生員工參與建設。通過制定規劃、機構改革、人才流動、考核評價等管理手段來促進和體現學校文化;將學校努力打造為人才成長的搖籃。出名師、育名生、辦名校。

3.深化教學改革,不斷豐富學校內涵和打造特色。

課程建設是實施新課程的核心,特別是校本課程開發,是衡量學校課程建設能力的重要標誌。要立足學校的實際,立足學生成長、教師發展的規律,開發旨在體現學校辦學特色,促進學生、教師、學校持續發展的校本課程。制度建設是新課程實施的保證,要通過召開經驗交流會、研討會,抓好各項制度的落實。要狠抓課堂教學改革,把“生本理念”、刪除無效環節、小組合作學習、反饋矯正、自主互助課堂等教學策略落到實處。

4.加強校本研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要學習借鑑兩所學校“科研領先”、培養研究型教師的經驗,以教育科研為先導,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校本培訓活動,培養鍛鍊一大批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專家引領,並不能在每個學校都具備。要在聘請高素質外地專家的同時,進一步整合“本土資源”,有針對性地實施專業引領。學校要更加注重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大力推行“以理論學習、行動研究、專題討論、同伴互助、自我們反思為主”的教研活動方式,通過制定目標、 評比激勵,不斷誘發教師隊伍的內驅力,引導教師朝學習型教師和研究型教師的方向不斷努力。營造互幫互助、互相激勵的氛圍,大家比學趕超,既合作又競爭,使校本研訓真正有理念、有內涵、有載體、有實效。

5.加強“四園”建設,努力打造精品學校。

考察中,我深刻感受到,兩所學校的校園建設如同教育發展一樣,不僅“小中藏大”,而且透出一種樸實、自然和率真的氛圍。學習他們的經驗,深層的東西要學,表面的東西也要學。相比較而言,我校正待發展中,追求的是整齊劃一,缺乏的是特色和層次。為此,我們要在積極爭取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大力推進標準化學校建設的同時,繼續加強“四園”建設,把每一所學校都建成為“生動活潑的樂園、積極求知的學園、充滿親情的家園、陶冶情操的花園”,真正做到讓牆壁說話、花草開口,使學生心靈隨時隨處受到感染和薰陶。

一個校長正是在一點一點的學習、一日一日的探索中不斷成長的,需要一個又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的引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考察活動雖已結束,學習落實卻剛剛開始。我將不斷努力,使自己的學校管理工作有新的發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