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理培訓心得體會6篇

暑期有幸參加了國中地理學科遠程教育 今培訓,使我對地理教學的基本理念、過程和方法都有了進一步的熟悉。在思想上給我一種點撥,將使我在實踐中多一份思索、多一份指導。

一、課堂教學應具有理性的光輝

這是我在這次培訓中最深刻的體會。這次培訓中專家的理論講座與相關的課例緊密結合,在鮮活的課例中解析理論的生成與掌握,非常有助於理解和學習。這樣的講座使我感到課堂教學的真正理性所在。課堂上一種方法的運用、一個步驟的設計、甚至一個問題提出,都應有一定的理念支撐,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課堂才是科學高效的。這使我真切地感到,應該具體地學習課程標準,廣泛地學習地理學科理論知識,當一些理論與標準熟記於胸的時候,才能在教學的時候運用自如。我先前的“理論枯燥論”在此自動瓦解。

二、系統全面的講解填補了我對某些領域教學認識上的空白

以前我總認地理教學空洞枯燥無味,對綜合性學習課的認識也比較模糊,一上這課的時候,我就比較頭疼,也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通過這次培訓學習,聆聽了專家的系統講解,觀看了名師的出色課例,我對這課有了一種較甦醒的認識。其設計理念與思路對我都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引領作用,我感到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引領。

三、網路交流使我在集思廣益中博採眾長

網路論壇交流的過程中,我的每一個困惑的問題,都收到了老師們熱心的解答,我也積極地參與話題的討論與交流,認真地思考老師們提出的問題,用心學習老師們的方法,汲取老師們的經驗與聰明。交流中,使我感到,這是思想與思想碰撞的最佳平台,是經驗與經驗融合的最佳空間。在交流中,使我的教學方法得到了補充,教育思維得到了拓展。

這次培訓對我來說是一次思想洗禮的過程,是一次理論學習的好機會,對我今後的教學工作必將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對今後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地理學科教學質量,都將起著重要作用。

為了提高研訓成員的地理信息素養,促進現代地理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有效套用,推動《地理信息技術》模組的課程建設,提升地理課程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尹中鋒中學地理工作室組織部分成員參與了江蘇省地理學會和江蘇省教育學會地理專業委員會舉辦的“江蘇省高中地理骨幹教師地理信息技術培訓活動”。我有幸參加了這次高質量的培訓,在該次維持四天的培訓中,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實驗分析操作,我學會了不少東西,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地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培訓第一日,開幕之後,是南京師範大學湯國安教授的精彩演講。湯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地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城市建設中、災害防治中等各方面的具體套用,通過湯教授的這些案例,我們深刻感受到,在信息技術時代環境下地理信息技術的多功能性。湯教授的整個演講當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湯教授的幾個問題:地球到底有多圓?表面的粗糙程度到底如何?我們用的時間進制為什麼是60進制而非100進制?國外為什麼採用12為一打?這些都是常識性的東西,很少有人去思考為什麼。湯教授說,這些習以為常的常識和現象,其實包含了偉大的奧秘。如果牛頓不思考,就是被蘋果砸死也不會有萬有引力了吧。他的話讓我們哈哈大笑,同時是深刻的反省,我們平時思考的是不是太少了?

接下來的3天半時間,我們全體培訓人員都在機房進行具體的案例實驗操作培訓,即利用arcview3.2軟體對已給的案例進行建模分析。培訓的內容很有難度,實驗工作量也很大,大家都做的非常辛苦,但是收穫也很大。平時教學過程中的很多難點重點,通過arcview建模以後變得直觀、立體甚至動態呈現,非常有利於學生理解。

培訓結束以後,連雲港高級中學副校長蔡教授又帶領我們一行人參觀了該校建立的地理信息技術實驗基地、地理專用教室和地理園。在實驗基地,有很多先進的信息技術媒體,可模仿多個地理教學環境,這些技術的套用,真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地理園中的模型,讓學生在休閒時刻邊走邊看,興趣倍增。

總的來說,通過這次培訓,感受很多,反思很多,學習很多,真正認識到,以後要努力很多才能做一個信息技術環境下合格的地理教師!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進行,各學科的教學更加活躍。但在目前的地理教學中,“死記硬背”現象仍然不能杜絕,學生們還是考過就忘。要實現地理教育真正向素質教育轉變,關鍵之一要改革地理教學評價制度。通過學習《國中地理課程標準》,使我獲取了自己進取的途徑與經驗。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一、改進教學,激發興趣

由於受各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在一些學生中存在著厭學地理的傾向,這直接影響著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改進教學方法,並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精心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注意教學藝術,注意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積極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上課時十分注重用自然親切的教態和具有感染力和激勵性的語言潛移默化地使師生關係更加密切,更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採取多種多樣的學習形式,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如個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與學方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等參與。課堂上積極創設自主學習的氛圍,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注意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活躍;不斷肯定與鼓勵學生的學習效果,給各個層次的同學更多地創設體驗成功的機會。例如在《人口與人種》這一節的“不同的人種”時,把全班分為三個小組,分別讓三個小組代表白種人、黑種人與黃種人,從人種的外部特徵、有哪些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人物、分布地區來介紹不同的人種,這種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而且培養了學生互助合作能力、勇於探究人文的意識。

二、結合教學,加強教育

地理教材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教學中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實際,發揮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並強化學生的現代觀念和現代意識,教學時做了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地理教材的內容特別貼近我們生活的實際,例如在講《人類的居住地——聚落》這一節的“聚落與環境”時,就問:你的家鄉、你的學校所在地如何?在介紹礦產資源時,就讓學生談談家鄉的資源;在介紹世界氣候時也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氣候、地形、水文等特點,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家鄉,也激發了學生的愛祖國、愛家鄉之情。

二是在教學中不忘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講《發展與合作》這節時,通過展示我國地理國情的優勢,來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指出我國地理國情的劣勢,例如:山區面積廣大、自然災害多發;許多地區環境嚴重污染,生態條件惡化;人口壓力大,人均資源和各種產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相比,綜合國力還待於進一步加強,是一個開發中國家等等,使學生在產生必要危機感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達到讓學生逐步樹立無限熱愛祖國,立志建設祖國,改變祖國面貌的雄心壯志。

三、要講究課堂管理的技巧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題,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教學中要儘可能地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準備好充足的學習材料,為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覺、自由的活動中積極、主動、探索式學習。

在課堂上要建立民主與規範,既不能把課堂管死,又不能讓課堂太活躍,影響了課堂紀律。但是課堂的學習行為規範必須要明確,要說到做到,然後還要對學生付出真誠的關愛,哪怕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不要去傷害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正在討論的問題,可不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是以鼓勵的表情、動作和語言,激發學生動腦思維,暢所欲言,儘可能讓他們提出有個性的見解,或從別人的發言中受到啟示,產生新的見解。其間,教師只以普通一員參與討論,或啟發,或表揚討論中有創見的學生。當學生的發散思維達到一定的程度,教師才闡述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結論性的精確評價容易給一些學生增添壓力,甚至帶來傷害,可採用模糊評價,給學生適當指點,建議。這樣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其不斷探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組織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在學生自評互評中給予點撥啟迪,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激勵,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民主評價能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經歷成功的情感體驗。有利於發展創造性、獨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評價自我和接受他人評價的能力,達到自我反饋、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動發展的目的。我們既要承認激勵賞識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認它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這才是科學的發展觀。當然懲戒要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批評時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語氣,講究“度”。我們教師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被學生認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