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廣告文案案例

可口可樂:作為外國品牌,而積極融合中國文化,實施廣告本土化策略的典範

對於可口可樂,實在是一言難盡,它太富有傳奇色彩了。XX年《商業周刊》公布的全球100個最具價值品牌名單中,可口可樂以高達725億美元高居榜首。二十世紀調查顯示,全球最流行的三個詞分別是上帝(god),她(her)和可口可樂(cocacola)。可口可樂還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進入中國的外企,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做廣告的。1984年英女王訪華,英國電視台bbc拍了一個紀錄片給中國中央電視台放。作為外交禮節,中央電視台必須播放,但苦於沒錢給bbc,於是找到可口可樂要贊助。可口可樂提出了一個贊助條件:在紀錄片播放之前加播一個可口可樂的廣告片。這成了新中國電視廣告歷史上的開篇之筆。此後很多企業寫報告問“可口可樂可以做電視廣告,我們行不行?”於是做電視廣告的口子打開了。

撇開可口可樂榮耀不論,可口可樂的廣告策略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可口可樂公司的前老闆伍德拉夫有一句名言佳句:“可口可樂99.61%是碳酸、糖漿和水。如果不進行廣告宣傳,那還有誰會喝它呢?”從歷史上看,可口可樂公司機以廣告投入巨大而取勝的。如今可口可樂在全球每年廣告費超過6億美元。中國市場也不例外,可口可樂在中國每年廣告投入高達幾千萬元。起初,可口可樂是以國際化形象出現在中國消費者面前的,憑最典型化的美國風格和美國個性來打動消費者,所用廣告也是美國亞特蘭大版本。臨近20世紀末時,可口可樂意識到,要當中國飲料市場的領導者,品牌融合中國文化才是長久之路。於是在1997年,可口可樂的廣告行銷策略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在中國推出的電視廣告,第一次選擇在中國拍攝,第一次請中國廣告公司設計,第一次邀請中國演員拍廣告。可口可樂開始大踏步實施廣告本土化的策略。

可口可樂廣告本土化策略,首先體現在其廣告與中國文化的結合。中國人喜歡熱鬧,尤其是春節這個合家團聚的日子,而可口可樂廣告引人注目的手筆就是1997—XX一系列的春節賀歲片了。可口可樂賀歲片選擇了典型的中國情境拍攝,運用對聯、木偶、剪紙等中國傳統藝術,通過貼春聯、放煙花等民俗活動,來表現中國濃厚的鄉土味。可口可樂還就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入世大打廣告宣傳,現在它又大力贊助中國足球隊,聲稱喝可口可樂,“分享世界盃精彩”。可口可樂儼然成了中國本地產品,而這種鄉土形象,確實達到了與中國消費者溝通的效果。

其次,可口可樂積極選擇華人新生代偶像做形象代言人。可口可樂一貫採用無差異市場涵蓋策略,目標客戶顯得比較廣泛。近來,可口可樂廣告策略把客群集中到年輕人身上,廣告畫面以活力充沛的健康青年形象為主體。1999年,先是起用張惠妹,這個女歌手潑辣、野性、“妹”力四射,贏得了一大批青少年的喜愛,然後由新生代偶像謝霆鋒出任可口可樂數碼精英總動員。XX年又推出當紅偶像張柏芝,作為可口可樂夏季市場推廣活動的形象代言人,緊接著就是跳水明星、三屆奧運冠軍得主、中國跳水皇后伏明霞與可口可樂簽約,成為新世紀“雪碧”品牌在中國的第一位廣告代言人。電視廣告中伏明霞從千米高空的飛機上騰空躍起,落在晶瑩剔透的冰雪中,暗示了雪碧的清新直爽。據稱,起用華人新生代偶像做宣傳之後,可口可樂在中國的銷售增長了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