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期末考試質量分析

一  試題分析

試題共三大題,卷面50分,其中選擇20分,讀圖題30分,簡答題5分,試題緊扣課標,五個單元都囊括進來,較好的體現了本學科的特點,有利於考察學生能力,相對前四年的考題,更加靈活一些,也更加能夠考察學生的能力。試題沒有特難的題目,讀圖題分值加大了,而且比較零碎,摒棄了過去以填寫地理事物為主,更加的注重多角度考察(植被、氣候、經濟、熟制等)。既需要學生能夠熟練的記憶地圖,也需要學生利用地圖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 得分情況

採用隨機抽查各班試卷各20分,又從60份中任意抽取20份作為樣本,得分折合為百分。基本情況:80以上9人,60以上14人,不及格6人(其中低分2人),最高分94分,最低分32分。

做得比較好的題目有一大題的1、2、6、7、9、11、13、15,這些題目正確率達到90%左右;二大題16(1)(2)(7)(8),17(1)(2)(6)(7),18(1)(5)(6)(7);三18、19。

錯得較多的題目:一3、4、5、10;二16(5)(6);17(4)、18(1)最後一空,(3)(4)。

三得失分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試卷反映的較好情況

1 彰顯了“杜郎口”教學模式的作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題時候能夠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綜合考慮問題,克服了過去經常出現的“蒙”,盲目解答。做選擇的時候,基本是按照肯定一個並能找到否定另外三個選項的理由。

2 “地圖意識”得到了加強,在劉金鳳老師指導下,最終圈定了13幅必須掌握的地圖,總複習的時候又縮小到8副,對這八幅地圖,反覆的練習,通過記憶、填寫、勾畫草圖、提問等方式,強化訓練,今年讀圖題明顯好於以往,學生看到圖很親切,沒有畏懼感。

3 複習對路,今年的複習分單元確定了目標,梳理了知識點,然後記憶、理解、口頭抽查,最後進行了檢測反饋,相對比較落實。

(二)失分主要原因

1 學生對於地理區域掌握不好,平時在上課時候,比如西雙版納、珠江三角洲、長江沿江地帶、黃土高原等等,也明確分析了屬於四大地理區域裡的什麼區域,但是沒有深究和舉一反三,所以學生對於雲貴高原是什麼區域就有些拿不準了。

2 讀圖訓練與選擇、填空、問答題的訓練結合不夠緊密,所以出現了當一幅圖出現的時候,學生的思維出現在填寫地名,而對於換個地方換個說法的填空或者分析題,顯得捉肘見襟,而不能遊刃有餘。

3 氣候類型掌握不準,這與上冊乃至七年級基礎知識不牢也有關係,平時訓練不夠充分,還有就是學生很多時候習慣於死記硬背,而缺乏隨機應變,所屬溫度帶和季風因素兩方面結合確定氣候類型的方法領悟不夠。

4 審題意識不夠強烈,做題技巧有待加強,以讀圖的第一題為例,四大地里區域的各版塊以分解形式出現,按照常理,就準確判斷各是什麼。而判定技巧,一是根據平時所講,按照特徵,比如西北地區的形狀的窄長的,橫跨緯度最大;而是按照經緯度拼圖;三是採用本辦法,將各部分複製後沿著邊緣剪開,直接拼貼。確定準確了,其他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5 學生學習態度問題,我監考的二考場裡,平時一直95分以上的一個同學在做西氣東輸對東部的影響的時候,做成了對西部影響。

6 台灣的地勢特徵,給出的標準答案不夠靈活和精確,也導致丟分嚴重。

四 今後改進辦法

1 要堅信不疑的將高效課堂模式熟練運用於教學之中,今年是探索階段,師生都還不夠熟練,出現了預習和談論占用時間過多,展示不夠充分,反饋不夠落實,有夾生飯現象。一定要處理好“導”“教”“學”的關係。把學生充分調動起來。精心編寫導學案,加強小組建設,落實我校指定的“九大流程”。

2 著手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特別是後進生尾巴大的問題,在地里學科里還是相當的突出,要上後進生找到學習地里的樂趣,給予他們展示表現的機會,提出合理的奮鬥目標,採用一對一結對子幫扶措施。既要理性看待學生差距,也要力求縮小差距,可以讓後進生放棄一部分不能夠理解的東西,也要夯實基礎,在低中檔難度的知識點上,加強檢查與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