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嶧城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報告

關於嶧城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報告

近幾年來,我區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箇中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引導廣大農民民眾轉變就業觀念,不斷拓寬就業空間,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積極培育就業載體,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健康有序開展。目前,全區16.5萬農村勞動力已有7.1萬人轉移到二三產業,其中外出務工人員2.3萬人,農村非農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73.2%。

(一)加大宣傳力度,改變農村勞動力陳舊的就業觀念。我區的城鄉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初期大多是以投靠親友為主,屬於小規模、零散的盲目流動,經濟效益不明顯。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人們的思想落後、就業觀念陳舊,對外出就業存有偏見、怕上當受騙、怕有風險,寧肯在家受苦受窮,也不敢走出去。雖然目前有所好轉,但仍存在小富即安、不願外出的觀念。為改變這種陳舊的就業觀念,區勞動、農業部門在全區範圍內經常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採取發表電視講話、現場採訪、製作專題、開闢專欄等形式,宣傳政府對外出就業的優惠政策和規定,打消人們外出務工的種種顧慮,鼓起他們走出家門的信心和勇氣。今年1—10月份,共發放宣傳單和用工信息30000餘份,製作專題節目3期,區委、區政府有關領導親自到場歡送外出務工人員5次。同時利用外出務工致富典型開展宣傳活動,有計畫地組織這些先進典型到城鄉巡迴報告,大力宣傳外出務工致富和返鄉創業的先進事跡,通過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從而在我區農村營造了“外出務工光榮,勞務輸出致富”的濃厚輿論氛圍。

(二)打造經濟平台,創造轉移空間,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我區將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積極培植就業崗位,加快農民非農化進程,作為促進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措施,採取各種手段,引導更多的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一是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地轉移一批。把農業產業化作為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升級、有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關鍵環節來抓,採取培強做大一批、引進新上一批、鞏固發展一批的辦法,培植一批農字號農業龍頭企業,全區現已形成源大實業、東方變性澱粉、海石花蜂蜜、小雜糧加工、天緣乳業、盛源食品等農產品加工企業20餘家,培育粉皮、地瓜棗等農產品加工專業村8個,專業戶200餘戶,帶動轉移農村勞動力近1.3萬人。二是壯大民營經濟,就近轉移一批。按照強產業、壯載體、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將民營經濟發展與鎮(街)企業改制、小城鎮建設、招商引資有機結合起來,出台各項優惠政策,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今年1—10月份,全區新上招商引資項目109個,完成實際到位資金11.33億元;全區新上及續建技改項目91個,累計投入資金4.64億元;新發展個體工商戶2000戶,增加勞動力就業崗位12000餘個。三是發展工業經濟,吸納轉移一批。圍繞工業興區計畫,堅持把重點項目建設作為膨脹經濟規模的重要舉措來抓,突出抓好續建和新建項目的落實。今年全區40個重點項目,已開工建設38個,開工率95%,累計完成投資11.37億元,完成年計畫的78.9%,其中過億元的項目6個。截至目前,全區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2.23億元,同比增長31.81%;實現銷售收入44.92億元,同比增長72.61%。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今年以來,全區新增農村在崗職工1500人,其中分布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礦山企業的工人勞動力達1000餘人。四是致力發展服務業,拉動轉移一批。把服務業作為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行業,在加快發展餐飲、流通、維修等傳統服務業的同時,立足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生態旅遊、中介等新興服務業。目前,全區從事商業、運輸、餐飲的農民已近2.6萬人,已形成運輸專業村22個,商飲服務專業村19個,庭院經濟專業村17個。五是建立健全農民中介協會,帶動轉移一批。堅持“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規範運作、強化服務、促進發展”的原則和“誰投資、誰受益、誰管理”的工作方針,不斷加強農民中介組織建設,帶動了全區農村經濟發展和勞動力轉移。今年以來,全區新成立無公害蔬菜產銷協會、養殖協會4個,全區已發展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32家,入社農戶7143戶,帶動農戶30306戶,幫助農戶平均增收3900餘元。

(三)發展勞務輸出機構,健全輸出信息網路,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輸出。一是規範本地勞務輸出機構。積極創造條件,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使勞動力通過市場就業,有效解決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按照科學化、規範化、現代化的建設要求,加大區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在原嶧城區勞務輸出辦公室的基礎上成立人力資源合作中心,專門負責勞務代理和勞務輸出的管理服務工作,實現內供與外輸的合理配置,達到資源共享,有償服務,互惠互利。推行了政策諮詢、求職登記、職業指導、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勞務輸出、失業登記等“一站式”服務,把人力資源市場建成了嶧城區的人才和勞動力的交易集市。嚴把民辦中介機構資格審批關,實行勞務輸出定期回訪,建立勞務輸出糾紛處理機制,及時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外出務工人員解除了後顧之憂。二是建立駐外勞務輸出機構。在用工單位需求量大且外出務工人員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勞務輸出基地,並健全駐外勞務輸出服務機構,負責務工人員的跟蹤管理,協調勞務關係,解決務工人員的一些實際困難,開拓新的用工市場,切實做到“輸出有組織、流動有服務、權益有保障”。目前,我區已在黃島、南京、蘇州建立3處勞務輸出基地。三是健全勞務輸出信息網路。以區人力資源市場為主體,以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為依託,以村級信息員和駐外勞務輸出服務機構為延伸,充分發揮鎮(街)勞動保障事務所、村級信息員的作用,摸排富餘勞動力情況,建檔立卡,建立基本資料庫,變以前的被動報名求職為主動推薦擇業,形成了勞務接收地、勞務中介組織、勞力輸出地之間互通信息、密切協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輸出信息網路。今年以來,除鎮(街)保障所外,還在徐樓、桃花、邵樓三個村 (居)建立了勞動保障工作站。截至目前,全區共聘任村級信息員423人,並為其頒發了信息員證。

(四)整合教育資源,強化技能培訓,打造嶧城勞務品牌。勞動者素質偏低、技能單一是制約就業再就業的瓶頸。為此,我區一直把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基礎性措施來抓,制定了先培訓後輸送的輸出機制,以培訓促輸出,以輸出帶培訓。一是整合教育資源。今年以來,我區以實施國家級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為契機,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實行“訂單”式培訓,為農民提供實用技術、信息諮詢服務,提高了農民就業和擇業能力。圍繞該工程實施,全區確定培訓基地6個,規範勞務中介機構8個,設立勞動保障聯繫點7處,配備兼職聯絡員130人,形成了組織嚴密、功能齊全的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網路。二是加強技能培訓。進一步膨脹教育規模,加大職業教育力度,充分發揮職業中專培養專門實用人才方面的作用,根據企業和市場的用工需求,進行訂單培訓,實現了市場需要什麼樣勞動者,就培訓什麼樣勞動者,企業需要什麼工種,就培訓什麼工種。近年來,依託區就業訓練中心、區職業中專累計對1200餘名務工人員進行了系統的技能培訓,逐步實現了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培訓農村勞動力2000人,就業安置率在到90%以上。其中,為無錫華豐公司培訓的陶瓷彩工150人,月工資都在1000元左右。三是開展誠信教育。在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法律常識、擇業觀念、競爭意識、社會生存能力和安全知識教育培訓的基礎上,重點對輸出人員進行誠實守信教育。區勞動保障局還編印了《外出務工人員須知》小冊子,發給每個外出務工人員。通過狠抓以誠信為重點的宣傳教育,全面提高了外出務工人員的整體素質,嶧城外出務工人員深受各用工單位的好評,先後有600餘名獲得先進生產者稱號,180餘人走上了生產班組長、車間主任等重要工作崗位,樹立了嶧城外出務工人員的良好形象。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

(一)強化教育培訓,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技能。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建立健全多層次、全方位的培訓體系。進一步膨脹職業教育規模、大力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充分發揮職業中專培養專門實用人才方面的作用,加強專業技術教育。充分利用農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農廣校、鎮(街)成教中心學校等教育培訓機構的場所、設備和師資力量,搞好對農民的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專業技術教育、崗位定向教育,爭取使大多數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都能掌握一兩門專業技能。鼓勵引導各級培訓機構和各類職業介紹所主動與當地及外地大中城市用工單位簽訂契約,確定用工崗位,根據崗位工種要求,有針對性地對轉移的農村勞動力進行基本技能、技術操作規程等方面的培訓,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

(二)廣開輸出渠道,努力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空間。一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就業潛力。圍繞培植蔬菜、林果、畜牧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運銷產業。同時,進一步加快發展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地得到就業。二是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實現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進一步創造環境,積極吸引外商投資興建勞動密集型企業,引導本地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大力發展加工製造、商貿餐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等農村二、三產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進一步放開政策,放寬限制,扶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使之成為吸納農村勞動力的主要載體;進一步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把小城鎮同引導民營企業合理聚集、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發展農村服務業有機結合起來,繁榮城鎮經濟,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三是積極擴大勞務輸出,切實暢通農民工異地就業渠道。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勞務輸出管理服務網路,加強區域勞務協作,在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和我省青煙威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建立勞務輸出機構,形成勞務接收地、勞務中介組織、勞務輸出地之間互通信息、密切協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積極引導各類中介組織與外地勞動力市場建立合作關係,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力輸出契約,擴大勞務輸出規模。

(三)依法維護權益,保護和調動農民外出務工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認真做好農民工的維權工作,成立專門的農民工維權機構,認真清理對農民工的各種不合理收費,嚴禁亂收費和超標準收費;監督用工單位與農民工簽訂規範有效的勞動契約,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明確規定農民工工資支付標準、支付形式、支付時間等內容。加大對侵害農民工權益案件的查處力度,及時受理勞動爭議,對招工後不辦理用工手續、不簽訂勞動契約、惡意拖欠和剋扣工資、隨意延長工作時間的用工單位,依法嚴肅查處。

(四)加強領導,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創造寬鬆環境。牢固樹立轉移農村勞動力也是政績的觀念,加強對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領導,切實把勞動力轉移工作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落實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責任制。把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農業系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大事來抓,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目標管理,嚴格考核,切實抓緊抓好。二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在積極申請省、部級項目,爭取培訓經費的基礎上,集中使用現有科教興農、農業標準化、土地復懇等資金,依託生產培訓項目,向農村勞動力轉移傾斜。研究切實可行的經濟補償機制,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實行補貼或獎勵,對承擔培訓費用困難的農民,可區別情況採取減免培訓費、就業取得收入後補交培訓費、貼息貸款等方式支持其參加培訓。三是積極搞好就業服務。儘快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培訓資料庫等,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強信息引導,提供技術支撐,開展全方位服務。在戶籍管理、承包地流轉等方面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降低農民進城入鎮成本,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合理有序流動。建立有利於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土地流轉制度,維護進城務工經商農民的合法權益。積極培育轉移典型,加強分類指導,及時總結交流,示範推廣,跟蹤服務,推動農民轉移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