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匯報

尊敬的徐縣長、各位領導大家好!

近年來,鄉在上級黨委、政府及各位領導的關心、幫助下,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一、基本情況

鄉位於縣東南部,距縣城82公里,國土面積561.38平方公里。全鄉轄11個村委會、116個村民小組,現有常住戶數6402戶、人口27063人。其中農業人口5870戶、25511人,占總人口的94.27%;非農業絲?552人,占總人口的5.73%;人口自然增長率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8人。,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5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0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6萬元,各項存款餘額4513萬元,各項貸款餘額5405萬元。可以說,近年來,鄉的發展速度縱比較快,但與其他鄉鎮相比,各項經濟指標在全縣的排位是倒數第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是倒數第一,人口總數是倒數第一。但在全面發展中,鄉也蘊含著較大的發展潛力。從總體上看來,有“四大優勢”需進一步發揮,“四大瓶頸”亟待解決。

四大優勢:一是生態優勢:境內群山疊翠,谷壑幽深,溪流蜿蜒,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禿杉、紅花木蓮、金絲榔、紅椿等珍貴樹種;有獼猴、野豬、白腹錦雞等國家級保護動物。全鄉有林地面積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9.5%;人工林面積達32萬畝,其中,商品林面積達21萬畝。位於壩林村委會的丁累大箐是全市僅存的少有原始森林之一,也是滇東旅遊片區不可多得的天然原始森林。二是區位優勢:鄉地處“兩省(區)三地州四縣”的結合部和南盤江與清水江夾角處,是曲靖的“南大門”。境內交通便捷,省道“以馬線”貫穿南北連線文山邱北;通省公路“高布線”縱跨東西直入廣西西林;南盤江穿境而過直達黔桂,是一條出滇入海的重要航道。 三是氣候優勢:境內最高海拔2030.5米,最低海拔737米,每年5—10月為雨季,近XX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11月—翌年4月為乾季,最高氣溫達40℃,最低溫度10℃,年平均氣溫18.5℃,平均氣溫為20℃,日照時數年平均值為XX小時,積溫5650℃—6100℃,相對濕度達82%,全年基本無霜,屬典型的低熱河谷槽區,適宜多種作物生長,特別有利於發展熱帶農作物和冬季反季蔬菜。四是民族文化優勢:是典型的少數民族鄉,全鄉有壯、苗、瑤、彝等少數民族4541戶、19913人,占總人口的73.58%。其中,壯族2101戶、9370人;苗族1924戶、8466人;瑤族465戶、1897人;彝族51戶、180人。每一種少數民族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和服飾文化。其中,壯族的“三月三”、祭老人房,苗族的踩花山,瑤族的盤王節、度戒等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意蘊悠遠,每年都按時舉行,吸引了周邊市、縣各族民眾前來參加,為發展民俗旅遊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四大瓶頸:一是交通瓶頸:境內唯一一條通省通道“高布線”至今沒有硬化,道路等級低,大部分通村委會的公路都是砂石路面,沒有硬化,通村小組的道路是泥巴路,經常是晴通雨阻,加之山高坡陡,嚴重製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二是教育瓶頸:近年來,雖然在教育方面爭取了大量的投入,教學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教育質量有了較大提高,但是由於發展規划起步較晚,投入少,民眾居住分散,國小校點撤併難度大,民族中學繼續提升困難多。三是基礎設施瓶頸:是全縣唯一沒有烤菸的鄉鎮。近年來,沒有煙水農田建設項目,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幾乎為零,農業生產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四是產業發展瓶頸:全鄉的林業發展較快,但由於標準化生產程度低,規範的樣板林、特色林基地和林區道路建設較少,林業採伐指標少,加工困難,離縣城較遠;沒有工業,實體經濟落後,推動發展的內動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