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和清明節有區別嗎?

寒食和清明有什麼區別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是郊遊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總稱“三冥節”,有城隍出巡的儀式。

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山東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區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墾利地方自清明節前三日算起,稱“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為清明,人們於這四天內掃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又稱清明節為“鬼門關節”。

掃墓是清明的一項主要活動。舊時,泰安的掃墓儀式比較隆重。男主人挑著四個小菜和水餃到祖墳,先將祭品供上,然後焚香燒紙,灑酒祭奠。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掃墓時還要給墳墓添新土。據說,這是給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實質上是對祖先的懷念。多數地區是在清明這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而龍口、博興等地則在清明前四天掃墓。現在一般都在清明這天掃墓。

清明節山東各地都插柳條、松枝,據說是紀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戶戶插柳條,並給狗戴上柳條圈。民謠:“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即墨則習慣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樣興旺。臨沂、諸城卻用柳條、松枝在牆壁等處輕輕抽打,邊打邊說:“一年一個清明節,楊柳單打青幫蠍,白天不準門前過,夜裡不準把人蜇。”

清明踏青在山東極為普遍。臨朐、滕州的兒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風箏。有的用柳條做成口哨吹,哨聲十分動聽。有的地方,兒童仰臉大口呼氣,據說可以泄內火。大部分地區都有打鞦韆的習慣,濰坊地區的鞦韆有三種:一種是直鞦韆(適合老年人玩),第二種是轉鞦韆,第三種是翻鞦韆。即墨比較重視清明節,這天人們一起床就換上節日服裝,特別是婦女,個個打扮得漂漂亮亮,到處串門,先看新媳婦坐寒食(新媳婦要象舉行婚禮那天一樣在炕上坐著),然後去打鞦韆。鞦韆甩得高,意味著生活過得好,所以大家都你爭我搶,興高采烈地打鞦韆。這一天,婦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當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

清明節的來歷和發展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 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 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 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1]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 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 ,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 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 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 ,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 不過的一個詞。

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後每運行15度有 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於閏年的原因,所 以會相差兩天。

農曆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曆,它還結合了陰曆,即以月相29.5天為 周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因為陰曆紀月推算節氣所在具體時間需要準確 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所以,以前的曆書所載各個節氣發生的時間是要由國家頒布的( 如立春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而且,不同的時代推算的規則有所不同,《清史稿·時憲 志》就用很長的篇幅和很多圖形公式來說明當時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講農曆中節氣的設定 規律往往只是確定月首為節氣,月中為中氣,兩個節氣間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 依據,節氣歌也是一般人掌握節氣規律的必學知識。稍微複雜一點的推算是習慣上以上一 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陽最低的時候)過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曆計算就簡 單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 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 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 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 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 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 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 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 。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 么來的。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 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從XX年開始,中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XX年,又改為 三天。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