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的國小數學課堂評價

四、最佳化評價語言——助生“更上一層樓”

“要讓每一個人都抬起頭來走路”(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語),本著這一教育目的,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就需要用一種欣賞的眼光來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儘量用科學、規範、賞識、激勵性的語言做出評價,而少用或慎用批評、責備性的語言。教書育人的種種跡象表明,對學生優點、長處的欣賞、讚美,可以使一個人獲得心理、精神上的滿足,從而使人產生輕鬆、愉快的心情。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個成人都有這樣的心理,何況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呢?對於他們,更需要一種賞識、激勵性的語言。

首先,評價語言要準確、得體,富有針對性。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評價語言要準確、得體,富有針對性。評價語言應根據學生的回答客觀、準確的指出學生的長處與不足,既對學生表現出色之處給予肯定,同時又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提醒與糾正,要生動而巧妙。

例如在一節數學課中,教師針對學生髮言的具體情況,分別評價為:“你們小組的討論很有見解。”“你們思考問題很有深度。”“你觀察得很仔細,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誰能像××同學這樣,把你的折法清楚地說給大家聽?”……這樣的評價,比較好地發揮了評價的激勵功能。

其次,評價語言要儘量幽默生動、機智巧妙。

機智、詼諧的評價語言,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更能使課堂教學妙趣橫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即使學生的回答出現了錯誤,只要教師運用機智巧妙的評價語言加以引導、幫助,不但避免了學生的尷尬,還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學生在糾正了學習中錯誤的同時,還會更有信心地投入學習。

最後,評價語言要尊重學生。

《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獨特體驗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教師必須首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特別是當學生的價值取向與教材、與教師的理解有偏頗時,我們如果能用寬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護孩子稚嫩純真的心,那我們的評價語言才會寬容、親切、真誠,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與賞識,從而增強他們繼續超越自我的信心。

總之,我認為教師只有把握好對數學課堂的評價,才能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個自主的天空,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