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士兵突擊》

不放棄,不拋棄——這是我看了《士兵突擊》覺得最刻骨銘心的一句話。這是“鋼七連”的核心,刻在每一位戰士的心裡。“不放棄,不拋棄”,最簡單不過的六個字,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又是何等的艱難,這是一種意志的考驗,這是一次心理的歷程。就像書中成才所說的那樣:“如果有一天,我能穿上神聖的軍裝,接過前輩的鋼槍,那是一種多么榮幸的事啊;保衛祖國,保衛人民,成為百萬雄師中的一員,就像一顆晶瑩璀璨的小水滴融入那茫茫的大海里。”這是士兵們心中堅定的信念和願望。

怎樣才是真正的做到這刻骨銘心的“不放棄,不拋棄”呢?我想,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在危難時,能不拋棄自己的戰友;在絕境時,能不放棄自己的信念。其實我更覺得這六個字,適合於我們現實中的每一個人,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對什麼事,生活、工作或者是感情,能做到“不放棄,不拋棄”那就是自我的一種最輝煌的勝利。

在父親眼裡的“龜兒子”,同鄉人眼裡的“三呆子”,在新兵訓練場上的最早顯形的“騾子”,在紅三連五班愚得要命的“許木木”,但他牢記著父親說的話:“人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兒,做有意義的事兒就是好好活著,好好活著就是要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兒。”這使他自己自強不息,執著奮進,也讓他奔向更有意義的前程。他從一名普通、甚至毫不起眼的士兵,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特種兵。支持他一路走下去的正是那句“不拋棄不放棄”。面對懶散的五班,許三多不放棄訓練,沒有訓練任務,就自己練習正步。初進鋼七連,他好像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周圍都是敢打敢拼的人,而他各項訓練都落於人後,拖全班的後腿。可是,憑藉“不拋棄不放棄”和戰友的支持鼓勵,他一步步趕上,甚至成為佼佼者。許三多的思想單純,但是信仰堅定,除了“不拋棄不放棄”,他還信奉班長史今的“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在自己艱難的成長過程中披荊斬棘,取得成功。

如果說這給我以啟迪,催人向上,那么“不拋棄,不放棄!”讓我感受到戰友的真情,人性的寫照,讓我和許三多一起得到了心靈的升華。他是這個浮躁社會的清醒劑。他執著、本真,恪守著鋼七連的連訓,也恪守著做人的信念,而這正是好高騖遠的當代人所缺乏的。每一個在功利社會迷失的人,都應該從他身上找回自己。他給了你什麼?或許正如王寶強所說是給了你一朵心中的花——永遠不抱怨生活,永遠對生活充滿信心。

劇中的其他人物,堅強的高城、執著的伍六一、事事為別人著想的史今、睿智的袁朗,都塑造的很成功,他們身上,都具有“不拋棄不放棄”的珍貴品質。這種品質支撐他們在軍營中不斷進步,為自己,也為他們為之驕傲的集體做出貢獻。老馬班長沒拋棄、沒放棄許三多,史班長沒拋棄、沒放棄許三多,老a部隊也沒拋棄、沒放棄許三多。這讓我不禁淚下!多少戰友情,多少老班長,一年又一年的送別,一年又一年的迎接,老兵走了,新兵來了,變的只是穿在身上的那身軍裝,不變的是真情。

“不拋棄,不放棄”這六個字,在現實生活中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當今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改革大潮風起雲湧。在機會和誘惑前很多人拋棄了信念,放棄了努力,不注重個人修養,妄圖走捷徑,卻忘了成功是要靠踏踏實實努力來獲得的,根本沒有捷徑。有些人,看似是得到了很好的機會,一步登天。可是,在表象背後,他一定面對過很多不為人知的艱苦,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在機會來臨時,才能把握住,取得成功。不了解這些的人,以為只有一個好機會,就能改頭換面,實在打錯了算盤。

“不拋棄,不放棄”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同樣有積極意義。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後,面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同志率先提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歷史任務,並且在中共八大前後取得了初步的理論成果,開始擺脫蘇聯模式。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今天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提倡更好更快的發展。

中國正處在百年不遇的戰略機遇期,我深深為自己能處於這個時代感到驕傲。“不拋棄,不放棄”對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也有很重要的意義。放眼全世界,社會主義國家並不多,而我們走得更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可以交流和借鑑的經驗極其有限,道路艱難可想而知。面對現狀,我們要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