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入團誓詞體會--感動於雷鋒精神

參加工作有些年頭了,全國各地也走過不少地方,但唯獨沒有去過撫順。不僅因為那裡東北重要的工業基地,更因為那裡孕含著“雷鋒精神”。時逢市直機關團工委為紀念五四運動87周年暨大連市地方團組織成立82周年主題團日活動,有幸參觀了撫順雷鋒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沿途小記

我們一行40餘人輕車簡從,乘坐大客,賓士瀋大高速公路上,望著窗外綿綿春雨輕撫下那廣袤無垠的遼東大地,使得我們這些坐慣了辦公室的團員青年精神為之一振,心胸豁然開朗。往遠眺望,是連綿起伏的山脈,稍近一點是寬闊、低緩的丘陵。丘陵的頂部大都生長著成片的,或者是稀稀落的天然的林木,山坡上則大都種著果樹。低洼的地方是一個一個的村莊。道路的兩旁是平坦的、裸露的田地。這大概就是遼東半島的田園風光了。雖然已是煙花四月,但樹木、田野還是枯黃的。不過,路邊的楊樹倒是已經泛青,背風地方也有一些稀稀的綠草了。農民也開始修整田地,給果樹剪枝。雨過天晴的陽光透過車窗,是暖融融的感覺。有時能看到成群的羊,或者是三三xx的牛和馬。遼東半島已籠罩在春光之中了。

足足跑了近五個多小時,我們才來到撫順的地界。地處遼寧東部,占地1萬2千平方公里,擁有230萬人口的撫順,是一座因歷史而影響中國,以資源而聞名世界的現代工業城市,它歷史文化厚重、人文景觀獨特、自然風光秀麗。這裡是“雷鋒精神”的發源地,更曾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再生之地,清王朝始於此地又終於此地的歷史巧合,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和駐足的腳步,無數青年在這裡許下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奮鬥目標。

感動於雷鋒精神

天空依然陰晴不定,在駐地稍作休整,我們便來到了位於撫順市望花區和平路東段的雷鋒紀念館。紀念館始建於1965年8月15日,由雷鋒紀念碑、雷鋒墓、雷鋒塑像和雷鋒事跡陳列館4組紀念性建築物組成。雷鋒紀念碑豎立在紀念館的主軸線上,由花崗岩構築,主體高13.4米,正面鐫刻著毛澤東手書“向雷鋒同志學習”7個大字,碑體下部嵌刻一組以雷鋒模範事跡為主題內容的漢白玉浮雕。雷鋒墓由蒼松翠柏環繞,墓後有一座灰褐色花崗岩臥碑,正面刻有“雷鋒同志之墓”的金色大字,背面刻著介紹雷鋒生平事跡的碑文。墓前廣場上聳立著高5米的雷鋒全身塑像,雷鋒事跡陳列館展廳按成長曆程把雷鋒22年的短暫人生真實呈現在世人面前,展出的文物資料400多件,照片140多幅,紀念館已成為弘揚雷鋒精神、研究雷鋒事跡的重要陣地。

解說員流利地講述著雷鋒一件又一件平凡卻又育人至深的事跡,館內迴蕩著的是那首經久不息的《唱支山歌給黨聽》,而我們又一次為雷鋒精神所感動著――感動於他的“我願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願在暴風雨中鍛鍊自己,不願在平平靜靜的日子裡度過自己的一生。”感動於他的“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幹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更感動於他的“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和善於鑽。”

雷鋒的一生是平凡的,雷鋒精神更是一種時代的象徵。他感動了幾代人,也感動了幾個時代,並延續至今。他的精髓不是壯舉,也不是轟轟烈烈,更不是歌天地,泣鬼神,而是點點滴滴,是事事處處,是平平凡凡的。是小事壘起來的精神,是時間築起來的精神;講的是為人民服務,做的是普普通通,心中卻牢記著黨的忠旨。今天,當我們追尋雷鋒成長的道路,踏著走過的足跡繼承和弘揚雷鋒精神的時候,我想,這種精神更應該具有以民為本的內涵,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更應該成踐行“八榮八恥”的必要條件。

當我們駐足於廣場前的雷鋒塑像下,舉起右手莊言宣誓的時候,天空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雨不大,不足以堅實濺濕衣服,卻洗滌著我們的心靈,感動於雷鋒的精神。我在想,在今天這樣一個“滿天星飛”的年代,無數的青年在為 “超女”瘋狂,在為“夢想中國”幻想,在為連幾句中文也說不利索的歌星、影星不顧一切,卻很少有人為“雷鋒般”的平民英雄而感動落淚。當然,我並不抨擊超女的社會效應,在物質利益的驅動下,一切都變得just do it。但是,作為一個以民為本的社會,一個和諧的社會,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從平民走出來的歌星,儘管她們有著自己的“玉米”、“涼粉”,但是這不應該成為社會的主導和青年的全部。與之相比,我們更需要有許許多多象雷鋒一樣的平民英雄、小事英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