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中心組“三嚴三實”專題學習研討會講話稿

第一,要守住發展的底線。對我市來講,發展始終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是踐行“三嚴三實”的根本要求。一要守住速度底線。要把保速度、保總量、保位次作為首要任務,作為檢驗幹部踐行“三嚴三實”的標尺,全面推動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齊頭進、一產二產三產“三次產業”齊提升、大中小微企業“三種主體”齊發力、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齊釋放,通過挖掘存量、擴大增量、培育動力、激發活力,確保生產總值年均增速不低於13%。二要守住收入底線。要大力實施積極就業創業政策,大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救助標準,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和國有企業薪酬制度改革,統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保我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高於西部平均、高於全省平均。三要守住脫貧底線。要通過“決戰三年、擺脫貧困”,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要按照“四個切實”“六個精準”“四個一批”要求,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以實施“33668”行動計畫為抓手,以持續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核心,以“三變”改革為動力,採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對有資源、有勞動力但無門路的“兩有戶”,要通過“3155工程”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加快形成產加銷、貿工農相結合的扶貧產業體系。對因學、因病致貧的“兩因戶”,要全面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實施中職免費教育,加大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力度,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要在不斷提高新農合政府補貼標準和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擴大大病保險覆蓋面的同時,整合民政醫療救助、計生醫療救助政策,提高特殊人群醫療兜底保障水平。對無力脫貧、無業可扶的“兩無戶”,要通過“兩線合一、減量提標”的方式,以城鄉低保兜住底線。對缺基礎設施、缺技術資金的“兩缺戶”,要大力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行動計畫,切實解決基礎設施進村入戶“最後一公里”問題;通過“三變”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採取政府向社會、向民眾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金融資金、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形成精準扶貧的強大合力。

第二,要守住生態的底線。我們要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思路,既要通過積極的發展保護生態,又要通過保護生態為發展提供承載空間,實現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有機統一。一要守住山上底線。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生態優先、兼顧產業,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要求,大力實施“綠色xx”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和林業產業三年倍增計畫,深入實施“3155工程”,統籌推進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讓荒山變綠地、綠地變銀行。二要守住天上底線。要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加快推進集中供熱供暖、“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建設,加快重點行業脫硫、脫硝和除塵改造,加快頁岩氣、煤層氣、風能、太陽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代替利用,全面加強建築、道路,礦山揚塵和機動車尾氣排放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確保市中心城區空氣品質優良率始終保持在100%。三要守住水裡底線。圍繞做好多蓄水、供好水、治污水、防洪水、節約水“五水”文章,在全面加強骨幹水源工程建設的同時,深入實施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全面推進工業廢水治理,全面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全面實施重點流域環境保護河長制,全面深化重點流域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確保到2024年全市工業污水排放穩定達標率超過90%,地表水水質達標率超過90%,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四要守住地里底線。以耕地和建設用地治理為重點,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和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計畫,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標準體系和土壤污染與修復“污染者付費”制度,推動綠色化生產,有計畫、分步驟地推進土壤污染的治理與修復。要加強土地耕作層保護,充分利用我市豐富腐植酸資源,大力推廣腐植酸替代化肥工程,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農產品品質。

第三,要守住安全的底線。我們既不能一味追求發展而不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也不能片面強調安全而不顧發展速度,必須既守住發展底線、又守住安全底線,做到安全生產、安全發展。一要守住生產安全底線。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制定好制度、落實好措施、選擇好路徑,加強源頭管控和事前防範,加快“雲上xx·安全雲中心”建設,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安全生產監管水平,堅決杜絕煤礦安全等各類事故發生。二要守住生活安全底線。充分利用xx食品安全雲平台,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千方百計保證食品安全;強化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環節監管,健全藥品檢驗檢測體系,建立藥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強化日常用品安全監管,全面開展城市老舊住房和農村危房排查避險,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防汛抗洪等防災減災工作。三要守住社會安全底線。繼續深入開展信訪ww“百日攻堅戰”,充分發揮各級民眾工作委員會和民眾工作中心的作用,推動各級幹部接訪下訪包案督訪,及時就地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加強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提升文明出行意識,大力整治酒駕、毒駕、超載、超速、疲勞駕駛等交通安全隱患;整合公安天網工程、數字城管信息系統、社區視頻監控等資源,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提高民眾安全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