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形勢調查分析

第二,重要的問題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產業化要“正義”,說法可以不改,但含義要矯正:教育產業化是為社會生產人才。那種為學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產利潤,應該叫做“教育資本化”;現在許多學校名曰“產業化”,實質資本化。而社會培訓機構被“產業化”人士評為資本化,是為自己謀利益,卻為市場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貢獻。像我們最熟悉的北大青鳥教育就可以稱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撥亂反正,要改變對學校亂擴大升級,對學生“廣種薄收”的狀況;要學習培訓機構,根據社會發展的進程需要,決定學校培育人才的結構,各專業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觀念問題。中國是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國家。因此,中國的教育應當是“公有制為主體”,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教育不應該是個人的投資,而應當是社會對發展的投入,是一種社會積累。教育費用應當由國家、社會承擔,從物質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為祖國、為社會“回報”而學習的思想觀念。教育費用由國家、社會承擔之後,還縮小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勞動力的生產價值的個人差別。這不僅有現實的意義,而且有很深遠的意義。

(三)  大學生自身素質因素

在談到畢業後的打算後的打算後,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創業等,從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學生是害怕面對社會競爭的,採取考研是為了更晚一點面對競爭,也是對自己以後能找個更好的工作。在問及到,畢業後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時,有15個人認為興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總人數的25%,而更多的人選擇最要的因素是“個人發展空間的重要性”,占總人數的61%,而其他因素則被大學生看輕。在大學生考慮工作的地方時,20個人選擇留在大學所在地,10人則選擇回家鄉,38人則是主張去發達城市創一番,而對於崗位過剩的西部地區則只有2人選擇。在大學生所重視的素質中面試技巧和計算機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專業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現在的大學生就業是專業不對口的結果。大學生就業難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大學生自身準備不足造成的,在受訪者中,有相當一般分的大三學生對所要去的企業竟然一點也不了解,,占總人數的33%。調查中他們普遍感到經驗不足是造成他們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因素,約占50%,而其它能力比如集體的協調能力克服壓力的能力也是他們缺乏的,種種原因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太樂觀。

4  結論:在我們的調查中,可以很清楚的發現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並在大學生之中形成了一種“談就業色變”的狀況。但是從另一方面,大學生對自己和就業形勢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和認真思考,這對他們以後他們的努力方向和激勵都是很好的。總之,大學生就業形勢已清楚的擺放在面前,學校社會和大學生們應該找到合作點,達到共贏。

5  建議:

(1)大學生在大學時應該全面關注社會動態,早早做好職業規劃,並不斷朝著這個方向奮鬥。同時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適當的做些兼職工作,增加對社會的認識和經驗的積累。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全面掌握知識,以便在各行各業都能夠快速接手工作。同時大學生們也應避重就輕,不要總涌往發達城市,西部地區更有利於發揮大學生的抱負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於東部,為西部發展做出貢獻。

(2)學校應該實行積極的大學生安排就業政策,不僅在未來的發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調節上面,減輕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心理。同時老師們應該對學生們加強教育,並進行積極暗示,多增加學生們的鍛鍊機會(別出現面試事心裡緊張表達不清等情況)。

(3)社會應該寬容對待大學生,不能因為大學生涉世未深,經驗不足就拒絕接納大學生,給他們更多的發展空間。

6.  附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