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會實踐冠縣之行有感

跟著院裡組織的寒假社會實踐小分隊到聊城冠縣的兩所鄉村國小進行“留守兒童教育及心理狀況”實踐調研。一路下來,感慨萬千……

(一)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

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

這是一群特殊的未成年人,社會上用“弱勢群體”來定位他們,他們的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愛與呵護,他們從小就對 “家”的概念極為模糊。

他們就是“留守兒童”。

近幾年,留守兒童越來越受社會各界關注,甚至有人說,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社會發展。確實,留守兒童的問題得不到不解決,和諧社會的構建就不能徹底實現,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和諧社會建設,就是關注社會發展。

然而,以前只是知道這樣的一些概念。當我親臨其境,真正走到他們中間,才知道他們生活在怎樣的環境,過著怎樣的生活。而這些人,一直就在我們身邊。

(二)冠縣之行 震撼我心

一座以“富不上學不長久,窮不上學不除根”為標語的國小:古老的磚房,簡陋的教室,破舊的桌凳……

這個國小叫“劉村國小”。

一群臉上充滿渴望又略帶無奈的孩子:單薄的衣衫,凍僵的雙手,麻木的表情……

這群孩子叫“留守兒童”。

…………

剛到學校就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這是學校嗎?走進教室,看到那些孩子,又是一陣心酸……

他們的眼神有些麻木,或者至少看上去是呆滯無神的,當他們拿到調研問卷,想到他們的父母,表情愈加凝重。我們知道,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最貧困的並不是物質條件,而是精神生活。他們的眼神告訴我們,他們需要父母的愛,需要有人關心和照顧。

清楚記得,一個孩子在問卷中寫了這樣一句話“我有種被遺棄的感受”。我從心底,深深被震撼了…… 那種辛酸,是十幾歲的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有的事情,有些感受,只有他們自己明白吧……生活在陽光下的我們,永遠都不能體會那種陰影下的感覺,即使是親臨其境,又怎能徹底走進他們的心裡?

(三)留守兒童:和誰在一起你最開心

在我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及心理狀況調研問卷中有這樣一個題目:“和誰在一起你最開心?”,出乎我們的意料,大對數孩子選的都是“同學”而不是“父母”。

出於好奇,我隨機詢問了一名同學。

寒假社會實踐冠縣之行有感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整理 點擊量:

“和誰在一起你最開心?”

“同學。”

“為什麼不是‘父母’呢,難道跟他們在一起你不開心?”

“不是……”

“那是為什麼呢?”

“我不知道跟父母在一起什麼感覺,他們都不在家……”

…………

這是一個六年級的國小生,從小父母就外出打工,他一直寄宿在叔叔家,叔叔嬸嬸有自己的小孩,平時只是照顧他的食宿,對於其它問題一概不問。長期以來,這個孩子開始對家淡薄了感情,只能跟同學在一起玩。

為了不讓他繼續傷感,我試圖跟他交流另外一些話題。可當我問他的夢想是什麼時,他說:“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留守兒童,到底跟誰在一起最開心?……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只能跟同學一起玩,部分孩子可能因此覺得跟同學在一起很開心。可是在他們心裡,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一直是一個夢想,只是因為這個夢想無法實現,他們才不知道和父母在一起的開心。

今天,我的心裡也有了一個夢想,希望所有懷有“和父母在一起”的夢想的留守兒童都能實現他們的夢想。因為和父母在一起,他們才是最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