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短期支教意義

一件事情,有這么多人在做,就一定有其存在的意義,一定有被需要的理由。只不過是做的人大多沒有明確自己“能做什麼”、“要做什麼”和“怎么去做”的問題,沒有思考如何把“短期”轉化成“長期”的支教行為,僅僅是憑著一腔熱血去做,這種對公益的熱愛和所做的事情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加上理性的思考並進行合理化的轉化,出現一些問題是必然的。

今年是我們支教團支教的第八年,我們是屬於典型的暑期短期支教類型,但是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大家所擔心的問題。因為我們在支教之前會進行充足的準備,支教的過程中進行嚴格的控制,支教之後會進行持續的跟蹤和反饋。

我將就我們團隊支教的一些經驗,與大家一同分享,希望能對這個話題的討論有所幫助,能給需要的人一些參考。

先說我們支教的一些基本原則:

【我們只致力於支教】很多公益組織不明確自己想要做什麼,今天覺得支教好,那就支教;明天覺得環保好,那就去做環保,後天又覺得敬老活動不錯,又去做敬老活動去了。什麼都想做,最後什麼都做不好,反而因為枯竭式的使用團隊的時間、精力和資金,使得團隊無法繼續進行良好的運行。我們只做支教,並在做的過程當中不斷的發現一些問題而加以改善,以便最大程度的去發揮我們的力量。但同時也會保持和其它公益組織的聯繫和合作,在有我們用不上的資源的時候,可以介紹給其他的公益組織。如,有人想要捐書,我們會把捐書助學網介紹給他;有人想要捐衣服,我們會把可以接受衣物捐贈的公益組織聯繫方式給他。我們不做其它類別的公益,但是我們與其他團隊進行資源的共享。

【在同一個地點進行持續的支教】這點很重要。雖然每次支教的時間短,但是所有的支教內容都是明確並有針對性的,所有的課程都是按照學校的課程表和進程進行授課。很多支教團去了很多地方支教,今年發現這個地方貧困,就去這個地方,明年發現一個更貧困的地方又去了那個地方,後年又發現還有一個地方更貧困、更需要幫助,於是又更換了支教的地點。這是很多支教團的通病,橫向做到很多(涉及的面廣),縱向做得很少(深度不夠)。要知道,中國的貧困地區太多太多了,僅憑一己之力,所做的連九牛一毛、杯水車薪都算不上,不如我們在一個地方,把這個學校需要我們做的事情做好,那才是公益最終的目的和意義。我們支教團XX年組建,每年都到石岔中學支教,直到XX年石岔中學撤校併入上一級學校,才改到同一行政區的馮莊中學支教,直到現在。持續的才能進行針對性的幫助,才能對上一年的工作進行改進,才能對資助的學生進行反饋等等。

【志願者心態的準備】每一屆新的支教團,領隊一定是去進行支教過的老隊員。在第一次例會上就會進行一些培訓,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對支教的認識。我們會告訴我們的支教隊員,支教不是體驗,也不是作秀,更不是表演,去獲得別人的表演和讚美,我們只是去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會告訴我們的支教隊員,不能因為我們想去見識貧困就成為貧困存在的理由,當我們看到學校的硬體設施很好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家訪的孩子家庭情況很好的時候,我們應該由衷的為他們感到高興,我們應當更多的關注學校的軟體設施如何、貧困孩子的家庭如何、孩子們的心理需求是什麼,等等;我們也會告訴我們的支教隊員,不要去同情孩子們,他們擁有他們的快樂,他們會一起爬樹、一起玩陀螺、一起扔雞頭、一起滾鐵環、一起玩泥巴、一起抓螃蟹、一起捉泥鰍,也許他們的生活貧困,但是他們的快樂是真的,他們並不會覺得自己是可憐、是需要幫助的;我們同樣也會告訴支教隊員,支教本身是快樂的一件事情,我們也要快樂的去做,因為只有快樂的人才能給身邊的人傳遞快樂……這些心態的準備,會幫助支教隊員在支教的過程中,以正確的心態去面對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