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報告

一.實踐目的及意義

目的:收集總結建國六十周年以來農村的發展變化資料,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研究思考相應的解決方案及應對策略,進而探索農村、農民的未來出路。

意義:深入了解我國當代農村的面貌、民情、發展趨勢。思考更好的解決辦法。加深自己對社會的真實感受及體會,為將來更好地工作就業,服務社會打下基礎。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內容

(概述:以我國農村在近六十年的發展變化事實為起點,從百姓基本生活到勞動收入,住房醫療,農村子女的教育,農村風俗變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出發。並對其中典型問題先進行分析討論,然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決方案或應對策略。)

在我生活的二十多年時間段是中國發展平緩的一段。我們親眼目睹了我們生活的周圍,城市、鄉村的發展與進步。借網路、書籍及與老人長輩交談則了解到更為詳細更為具體的六十年之改變事實。本次實踐活動以我所居住的行政村(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水灣鎮宗王西村)及周邊鄉村為實踐單位,以這些典型的中國普通農村為實踐對象,來總結建國六十年來農村的發展變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六十年前,四億多中國人民隨著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上揮著手走進了新中國。然而,在建國初期與現在相比,農民的生活境況不可同日而語。老人們談起那段時間的事情總是唏噓不已。生產制度幾經變更,社會動盪不安,加之天災禍患……百姓的基本生活很難得到保障。吃飯並不是每頓都能飽。在國家總體經濟水平很低的情況下,哪有電扇、暖氣?夏天挨凍,冬天受凍。孩子們大都只上幾年學便輟學下來自謀生路。那時的孩子不論是升學還是工作就業大都以推舉為主,社會地位待遇極不公平。

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經濟開始復甦,並穩步發展。百姓勞動逐步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轉變為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生產模式。直至現階段,絕大部分農村百姓只要勤勞肯乾,則溫飽,正常生活,孩子上學問題都能勉強解決。但這些與所謂的“小康生活”依舊相距甚遠。農民之所以達到目前水平,完全是因為我國當前的生產關係與生產資料正需要這些勞動力。與之相對應,農民之所以有這樣的收入,便是一年不間斷地拼力幹活。眾所周之,我國現在的經濟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增長,通貨膨脹日益明顯。雖國家出台了減免農業稅等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但是農民生活並未得到進一步的改善。這在父親一輩上體現得極為明顯。而農民工數量的急劇增加則是其側面的客觀證明。退出一步再看改革開放這三十年,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攪拌機。此時,城鄉生活水平已相距萬里,貧富差距讓人咋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方案的推行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政府越來越關注農村的建設問題。提出對現有農村進行重新的行政劃分,並出資幫助鄉下建新房舍。以解決當前農村的住房緊張,房舍布局凌亂等切實問題。而比之稍前並已付諸實行的農村合作醫療及低保補助政策則不同程度地分別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和農村中部分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等問題。

農村的教育問題是農村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在這一點上,無論從教育資源,升學機會還是受教育環境。農村孩子相對於城市孩子都是極不公平的。高額的學費,巨大的學習壓力……這些依舊困擾著農村的孩子及其家庭。農村孩子念書不容易,升學更加不容易。在我看來,由政府出面解決此問題顯得極為迫切。

風俗的變遷是農村的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近乎是完全開放的。就連農村也染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不好的風氣,出現了很多的崇洋媚外。很多百姓把錢看得很重,加上早年封建殘留的官本位思想,農村的整體風氣大不如從前。可以拿今天人們的為人處世,孝敬父母來講。農村里很多都不是獨生子女,但子女卻常常為家產分配而鬧得不可開交。兄弟姐妹不再是兄弟姐妹,父子不再是父子,讓人難以看下去。在醫療技術先進的今天,很多父母更是選擇生男孩,造成我國男女比例失衡加劇。在政治法律逐漸健全的背景下,禮教道德反而慢慢衰弱下來。還有一個就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而娛樂卻走向低俗化。棄祖先留下來的優秀文化藝術遺產如草芥,去追求更為時尚更具感官刺激的東西。

資源利用不合理是農村乃至我國部分城市存在的嚴重問題。土地資源濫用尤為突出,未經國家批准占用耕地建廠房,胡亂開採或是另取他用。耕地少了,廠房等建築多了。伐木取柴,破壞生態,這在農村極為普遍。與之相對應的是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機動車輛越來越多,燒煤的廠房更是數不勝數。農村的有些地方的空氣品質竟不如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