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金融為農服務的調查

由於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村體制關係,目前農村大部分農民依舊保持著“小本經營”的生產模式,具有投入小、成本高、風險大、積累少等特徵。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進步,特別是“一免兩補”政策使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很多農民不在滿足於“年吃年用”,他們更希望通過增加投入,擴大生產,多種經營,達到增收致富的目的。據統計,**市農業總投入已由XX年的元增加到XX年的元,高於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的%。但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特別是農村融資體系與農村快速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逾顯突出,雖然近幾年農村金融改革盡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的感到資金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能量還沒有充分釋放。**市金融機構雖然每年農業貸款已由XX年的元,增加到XX年的元,但同期農業資金缺口也由XX年的元擴大到XX年的元。農村融資難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要認真面對的問題,需要我們各級政府與金融部門做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一、正視三個現實

一是融資覆蓋面過窄,農民求貸無門的現實。看待對農金融支持能力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金融服務覆蓋面。但事實上,受多種主客觀的影響,一方面,在農村普遍存在著“三分之一”現象:以**市為例,在全市年收入在元上的農民群體中貸款比重只占%,年收入在元以下的家庭貸款比重也只有%,而全市貸款比重占%的農民多為年收入元和元之間的群體。體現在大部分富本資料權屬文秘家園放上滑鼠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園裕戶受傳統觀念和經營規模影響,不願貸款;貧困農戶無從擔保,償還能力弱,貸不著款,農村弱勢群體貸款無保證;有融資能力往往局限於農村中等階層(有一定償還能力,又缺少資金)且普遍數額小、周期短。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為降低經營風險在嚴格貸款條件的同時,普遍實行了貸款第一責任制和貸款責任終身追究制,層層建立清收不良貸款責任制和新增貸款風險考核責任追究制,這種剛性的信貸管理措施,使大部分信貸員認為“多貸多風險、少貸少風險、不貸無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信貸資金的有效投入。儘管農村信用社放寬貸款條件,開辦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但由於貸款授信額度(最高為*萬元)的限制,使現有的農戶授信額度不能滿足大多數農村種養大戶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信貸資金需求,很多農民無法實現大額貸款和短期周轉性貸款,這也是造成民間借貸暗流涌動的根本原因。

二是金融機構服務能力不強,生存狀況堪憂的現實。農業受自然規律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是一項周期長、風險高、回報慢的產業,而商業銀行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業本質決定了商業銀行從農村全線淡出。**市XX年農村金融網點最多時曾達到個,如今只有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還全線固守陣地,農行只保留*家,其餘已全線徹出。這其中,真正取之於農,用之於農的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由於諸多因素的制約,信貸總量有限、增量不足、支農乏力。據統計,XX年,**市金融存款餘額達到億元,而農村信用社只有億元,經營機制不靈活(不能通存通兌)導致攬儲無力;郵政只儲不貸導致資金逆流,這些都使支農資金捉襟見肘。另外,信用社因其政策性強在用途、結構、期限等方麵條件過於嚴格、與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不能夠完全吻合等因素的困擾,不能很好地找到政策任務和市場盈利的結合點,使支農再貸款的“載體帶動”效應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民間融資缺乏規範,借貸雙方的利益無保證、利息過高等“先天不足”,也使其不能充當“主渠道”的角色。

三是融資結構不合理,資金投放導向作用不明顯的現實。由於傳統觀念的慣性作用和農村融資供求矛盾緊張以及不良貸款包袱沉重等因素,當前的金融機構還習慣於“買方”市場,不注重也不樂於開發市場,增加服務品種,體現在樂衷於小額貸款(事實上也只限於小額貸款)。在代表農業發展趨勢的優質農產品、綠特種植和畜牧業以及農產品加工、儲運保鮮等金融支持上沒有實現有效對接,資金導向作用沒有發揮。

二、找準五個定位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出現農業生產分工多元化,農民收入的層次化等現象,也使農村融資需求日趨多樣化,這就要求我們政府在統籌農村金融發展的工作中,必須堅持以農民融資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整合各類金融資源,建立一個由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樣化金融機構組成的、既互相競爭又各有特色、具有內在互補功能的農村金融體系,以滿足農民不同的金融需求。

一是中央銀行要加大支農再貸款力度,強化巨觀調控性。要充分發揮其“調控中心”的作用,通過增加再貸款的投放、適當延長再貸款的期限、放寬再貸款條件等手段,重點扶強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實力,增加流入農業的信貸資金總本資料權屬文秘家園放上滑鼠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園量,擴大農戶受益面,保障農業資金投入。在此基礎上,對農村金融機構給予財政貼息,補貼金額可以隨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增加而增加。對農業貸款要逐步推行有選擇的低利率政策,減輕農民利息負擔,體現國家對弱勢群體的扶持。

二是信用社應突出以政策為保障,強化服務性。農村信用社一方面擔負著政策任務,一方面還面臨著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生存能力的問題,在利與“益”上不能簡單地取捨,而應把注意力和興奮點集中到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創新上,用服務推進政策落實,用服務提高利潤水平,增強發展能力。在改進貸款管理方式、放寬貸款條件、豐富信貸品種、拓展業務新領域上下功夫,使其真正成為“農村融資的主力軍”。當前,農信社應重點制定適合“三農”經濟發展要求的激勵與約束相對稱的信貸行銷激勵機制,以規範引導信貸部門和人員的信貸行為,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基礎上,最大可能地加大支農信貸投入,為“三農”經濟發展營造公平、合理的信貸支持平台。

三是縣級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應增加支農比例,強化回哺性。由於各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設在縣以下營業網點單純吸收存款的狀況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融資。為此,上級商業銀行應給縣以下營業網點以相應的農業貸款權,在吸收存款的同時,要求其在發放貸款總額中要有一定比例用於支農。縣級農業銀行更要“職能回歸”,堅持以農為主的經營方向,重點發揮其資金集約經營、中間業務發達的優勢,切實加大對“三農”經濟的信貸投入。要改變郵政儲蓄資金歸屬,將其以合理價格返還農村地區,並加快建立郵政儲蓄銀行,開展信貸業務,實現郵政攬儲資金“取之於農、用之於農”的良性互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