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支教總結

“用一年的時間,去做一生難忘的事情。”就是這句感動了無數顆心的話也感動了我,我踏上了寧夏支教的道路。轉眼間,一個學年就要結束了,回首大半年來的支教生活,感慨萬端。

同心初印象

9月1日清早,我們泉州支教隊一行乘坐來接我們的中巴,從銀川向目的地同心縣進發。汽車緩緩的駛出市區,沿高速路南下。半小時左右的車程過後,道路兩邊的綠色開始漸漸的消去,黃成了主要的色調。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夏天的景色,黃得刺眼,荒涼得寥廓,坦白得讓我們揪心。如果不是高速公路兩邊種植的低矮樹種還努力保持著本色,斷斷續續地提醒我們生命的存在,我們幾乎忘了綠是什麼樣的。

汽車經過兩個半小時左右的行駛,終於到了同心縣城。下車伊始,我就感受到了濃濃的民族風情:回民頭上的白帽子、圓頂的清真寺、悠揚的禮拜吟唱聲……眼前的一切,讓人倍感新鮮。在賓館暫時安頓下來後,我們便到街上走走。天空稀罕地飄著毛毛雨絲,似乎在歡迎這們這群遠方來的客人。聽說,同心遭遇了五十年來罕見的旱情,雨水難得一見啊!“我們給同心帶來了好運!”隊友們笑著說。談談說說,走走停停,一會兒後,同心縣城在我們心裡有了一個輪廓。說實話,同心縣城最多只能用普通這一詞來形容,它甚至比不上晉江一些發達的鄉鎮繁華。除了從新建的廣場到菜市場這一段稍顯熱鬧後,其它真的看不出縣城模樣。看不到什麼高樓大廈,闖入眼帘的更多的是低矮的平房。街兩旁的店鋪基本上以經營衣食為主,城市中霓虹閃爍的娛樂休閒場所,在這裡幾乎遁形了。路上來往的小車並不多,其中大多數是的士,更常見的是機車、腳踏車,還有一些三輪車。縣城已然算不上熱鬧,聽來支教過的隊友介紹,鄉下更不能相比了,一些鄉鎮幾乎沒有所謂的“街道”,只是人口相對集中一些而已。眼前的一切,讓初始產生的新鮮感逐漸減淡,我們帶著幾縷忐忑走回下榻的賓館。

後來經過詳細了解,對同心有了更深的認識。同心縣,又被稱為“痛心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帶,海拔高度1260-2625米,縣城在地海拔1344米。因為嚴重缺水而貧困,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被聯合國定為全球22個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同心縣南部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北部屬中溫帶乾旱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徵是乾旱少雨,蒸發量大,冷暖乾濕,四季分明,日照長,太陽輻射強,夏秋短,冬春長。縣城年平均氣溫8.6°c,最熱為7月,平均氣溫22.8°c,極端最高溫度37.9°c。最冷為1月,平均氣溫–8.1°c,極端最低溫度–27.3°c。全縣年平均降水量僅272.6毫米,而年蒸發量卻是2325毫米。同心縣現轄8鎮3鄉1個管委會,237個村,6個居民委員會,共有75612戶,32.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77人,回族26.44萬人,分別占全縣總人口的77% 和82.0%,是寧夏乃至全國回族人口最多的縣。

“三年兩頭旱,十種九不收,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當地人是這樣形容同心的。

同心二中

根據縣教育局安排,我被分到同心二中支教。當我拖著行李走到二中的時候,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在我的想像中,作為縣的第二中學,條件至少應該還不錯吧。然而,眼前的情景與想像中的大相逕庭。學校就在街旁,一排鐵欄桿將校舍與街道隔成兩個世界。沒有正式的大門,走過一段因下雨顯得泥濘不堪的泥巴路,就徑直到了校內。學校只有三座建築物,圍成了四邊形中相鄰的三邊。中間的空地一半已鋪上了水泥磚,另一半還裸露著。

我們找到了教學辦公樓二樓的校長室,萬校長聽了我們介紹後,挺熱情地招呼我們。稍稍寒暄後,萬校長把我們帶到校長室旁的醫務室——我們的宿舍。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裡面的設備:一張床,床上什麼也沒有;兩張原來可能用來存放藥品的桌子,已經清空了;一個相對而言最現代化的“家具”——體重秤。四面白壁,一扇明亮但沒有任何遮擋物的窗戶。設備如此簡陋,但我沒有抱怨,來支教本來就是來吃苦的。不是有一句廣告語這么說嗎——男人,簡單些就好!但還有一個隊友要和我一起住,一張床是肯定不夠了。萬校長便叫人去買一張那種簡易的摺疊床,順便去買兩床那種軍用的棉被。睡的解決了,吃的呢?我們問萬校長哪裡可以用水、煮飯?萬校長有些為難,告訴我學校沒有住校的老師和學生,沒有食堂,沒有煮食物的地方,吃的可能得自己另外想辦法解決了。至於用水,得到校會議室里去取,那裡面有一個水籠頭。上廁所怎么辦呢?二中沒有廁所,全校師生要上廁所的話,都得到街對面的一中去上。就這樣,我們“解決”了食宿問題,在二中住下來了。

安頓下來後,我的生活基本規律化了。白天上課、改作業、看自習;用餐時間就到街上飯館去解決民生問題(這裡的食物以辣為主,吃了幾周后的結果是持續一周時間的牙痛、臉腫);晚上,看守二中的黑老師,就多了我們兩個伴,我們常在他屋裡看電視,那是二中唯一能看得到電視的地方。入睡前,我們就得充分做好“睡前清理工作”,以免半夜找不到衛生間干著急。隨著天氣漸漸轉冷,我們呆不住了,因為晚上沒有燒暖氣,屋子冷得很。幸虧同室的隊友四年前來支教過一次,他當年支教所在的學校一中建了一幢實驗樓,儀器設定還沒到位,正空著。於是,我們得以搬到一中,兩個人“看護”一幢樓,用水和衛生間問題就好辦多了。一中有學生住宿,因些晚上也有燒暖氣。雖然周末學生回去後,學校的暖氣就停了,我們又得跟寒冷對抗,但我們已經覺得“幸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