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範文五

同時,“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良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

更重視改革制度的整體性、系統性、配套性

首先,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改革具有整體性。

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將更加重視頂層設計,推動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之前,我們更多是單個領域的逐一推動。三中全會報告的核心是建成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的改革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個方面。

其次,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改革具有系統性。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延續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的改革布局,五位一體的改革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互為條件、缺一不可。

依照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的提法,經濟建設是根本,是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資條件。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豐富的物資財富,才能為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資基礎。

政治建設對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保證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才能為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文化建設是靈魂,只有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才能為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社會建設是條件,加強社會建設,發展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加強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才能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社會環境和條件。

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提供和諧的生態環境。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融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可延續發展,才能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最後,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改革具有配套性和協同性,要逐漸推動。

改革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其實不意味著改革要同時推動,同時實現改革目標。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的改革各個方面,非常龐大,每項改革推動的條件也是不盡相同的,要做好改革之間的配套和協同。

比如進步微觀活力,需要打破壟斷,需要政府簡政放權,需要實施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需要推動要素價格改革等;保障居民權益,需要改革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收進分配製度改革,也需要加大環保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