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學習三中全會思想匯報:貫徹科學發展觀

所以大學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到達人才素質的***與均衡發展的目標,必須下決心改變: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人文素質不高;過窄的專業教育,使學生的學術視野不寬,學術基礎不牢;太重的功利主義導向,使學生全面素質培養與基礎練習不夠;過強的共性制約,使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足的現狀。加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並努力使二者真正融會,到達全面進步學生綜合素質之目的。

二、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關係

我國《高等教育法》第31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以培養人才為中心,展開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此即要緊密圍繞培養人才這箇中心,展開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大學從單純的培養人才到展開科學研究,再到直接為社會服務,這三大職能的重要程度也跟其產生的順序相一致。大學所進行的科學研究本身就是知識信息的創造與加工;教學進程的一個基本方面就是知識信息的傳播,也是通過教學相長刺激科研靈感與發展科研能力的動力;而大學利用其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方面的上風,所進行的高科技產業開發和為社會上的企業提供的,各種各樣的技術諮詢與服務則是知識信息的共享與利用。因此,大學是能夠很好地整合知識的創造、加工、傳播和利用的這樣一種社會機構。

因此,大學不但要致力於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和承當科技前沿重大課題的任務,還應是知識創新、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直接參與並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氣力。也就是說,大學不但要把教學、科研職能提到一個新的水平,同時還應充分發揮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經濟功能,要使大學實現教學、科研、經濟(包括社會發展)三大職能的一體化。大學不但是知識傳授和科學研究的基地、更是參與社會變革、乃至於導引社會變遷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國各類型各層次大學要依照自己的層次類型處理好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者的關係。不論是利用技能型的、教學為主型的,還是教學科研型的、科研為主型的大學,都要依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依照市場經濟的規則,在展開知識創新、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基礎上,充分實現大學的三大職能。這是由於現代大學職能的進一步擴大,不但表現在三大職能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要求,而且更表現在三大職能緊密聯繫,相輔相成,對知識的傳播、加工、創造和利用起整合作用。

大學要從“象牙塔”式的傳統學術領域中走出來,以其知識創新、傳播和利用的特殊功能,為科教興國做出應有的貢獻。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特別是在科學發展觀主導下,高等教育與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密切結合,實在不只是一種理念,而是被越來越多的實踐所證實的一個發展趨向。最近幾年來,國內很多大學的產學研結合已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在參與巨觀和微觀決策研究諮詢等方面,也發揮了“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這就足見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同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