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思想匯報: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尊敬的黨組織: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財稅體制改革提升到“完善和發展中國特點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並賦予了“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全會通過的《決定》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整體部署是,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進步效力,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心、地方兩個積極性,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政策,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以上改革部署觸及到財稅體制改革本身,更關聯一系列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困難與調和配套題目。一方面通過科學的財稅體制,為最佳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同一、增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另外一方面財稅體制改革是服務於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讓市場對資源配置最佳化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制度建設。那末,如何以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為戰略目標,推動財稅體制改革發揮“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戰略定位呢?

一是改進預算管理制度。

預算管理制度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制度與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一個國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預算能力”。目前我國預算審批包括收進、支出和收支平衡,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範圍與政策,《決定》指出,審核預算的重點要由平衡狀態、赤字範圍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這一原則命題揭露的重大政策轉向是,稅收不再是各級政府預算確定的任務,而是預期目標。這有益於稅務機關依照法律徵稅,避免為了完成任務多收或少收的體制弊端。不但如此,這一原則規定打破了各級財政固有的“重收進、輕支出”的偏向,有助於推動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有助於納稅人判定政府為社會成員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範圍、數目和質量。另外,《決定》指出要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和規範公道的中心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以期為增強預算科學性和執行的有效性提供重要機制保障。

二是完善稅收制度。

稅收是政府收進的基本情勢,是國家存在與公共治理的基礎,也是實施巨觀調控、調理收進分配的基本工具。《決定》提出深化稅制改革的重點內容包括:全面推動增值稅改革乃至將增值稅推廣到全部服務業,把不動產納進增值稅抵扣範圍,建立規範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推動消費稅改革,調劑徵收範圍、環節和稅率,進一步發揮消費稅的調理功能;加快房產稅立法和改革步伐,進步保有環節的稅收;推動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進一步發揮稅收增進資源勤儉和環境保護的作用;加快完善個人所得稅征管配套措施,逐漸建立健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三是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制度。

事權劃分是現代財政制度有效運轉的重要條件。目前中心和地方政府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清楚、分歧理、不規範,一些應由中心負責的事務交給了地方,一些適合地方負責的事務,中心承當了較多的支出責任。而中心通過大量轉移支付對地方進行補助,客觀上影響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因此要由粗到細設計中心、省、市縣三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明細單,列明各自專享事權和共擔事權的共擔方案,並在今後漸進最佳化與細化。在明確政府間事權劃分基礎上,界定各級政府間的支出責任,明確劃分政府間收進,再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進行調理上下級政府、不同地區之間的財力餘缺,補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權存在的財力缺口,實現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在此基礎上,保持現有中心和地方財力格式整體穩定,結合稅制改革,斟酌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心和地方收進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