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流動黨員致富帶動創業先進事跡

**,男,1962年4月出生,國中文化,XX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鎮合村村人。1992年外出務工,XX年創辦上海靜塘建設材料有限公司,從事運輸批發業務。XX年被村黨總支引導參與“雙向帶動”工作,先後帶領、介紹本村及周邊民眾50多人在上海就業。2011年金融危機後,他毅然將發展眼光投向家鄉返鄉創業。在**縣城投資70餘萬元創辦雲龍大酒店,帶動家鄉25人就業,以返鄉創業回報家鄉。當被問起回鄉創業的感想時,汪元龍靦腆地笑了:“能為家鄉做點事是我最大的榮幸了。”

(一)上世紀九十年代,跟周圍的年輕人一樣,國中畢業後不久的**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華給年輕氣盛的**帶來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懷揣夢想和激情,一心要給自己闖出一番事業來,而現實的無奈使他不得不當起了建築小工,每天起早貪黑,10多個小時的工作強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資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面對夢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圓的**,有些無從適應,漸漸有了退卻的念頭,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對習習的江風和五彩斑斕的城市霓虹燈,**苦苦思索著,難道就這樣回家?豈不讓村里人笑話?由於常年與山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堅韌、樸實、勤勞等良好的稟性,正是因為這些優良品質使他能夠直面人生坎坷。面對創業的挫折,他不屈不撓,又重新振作起來。但他此時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誡自己不能只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棄自己的夢想。從此王元龍邊打工邊學習邊思考,主動去蒐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經歷帶給他豐富的閱歷、廣闊的見識,是他日後創業寶貴的財富,更被他視為“人生中第一桶金”。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1995年,他發現處在大建設中的上海對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銷路非常好,汪元龍抓住這一機遇,說乾就乾,於1995年開始嘗試從家鄉向上海販運水泥,並嘗到甜頭,為他今後的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精明的他在做穩水泥販運業務的同時,將業務發展到批發水泥鋼材。面對初步的成功,汪元龍並沒有自足,更沒有沾沾自喜,隨著生意不斷做大,他不斷地尋求新的商機。1998年,他在朋友的幫助下,與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夥租賃了碼頭,從事運輸、批發業務,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XX年汪元龍創辦了上海靜塘建設材料有限公司,經過商海大潮的洗禮,**也從一個打工者變成了一名創業有成的企業主。

(二)致富不忘家鄉人。自從XX年被家鄉村黨總支引導參與“雙向帶動”工作以來,汪元龍把帶領民眾共同致富當作自己的責任。幾年來,他先後帶領、介紹本村及周邊民眾50多人在上海務工、就業,成功幫助他們擺脫了貧困,贏得了家鄉人民的交口讚譽。

同村村民曹益清,原本也有個幸福的家庭,可因家境貧寒,生活多年的妻子不願再和他一起過苦日子,離他而去了。面對年幼的女兒,曹益清只有默默流淚。汪元龍得知此事後,主動找到他,聘請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現在曹益清不僅擺脫了貧困,還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在汪元龍的資助下,曹益清的女兒大學畢業了,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說起汪元龍,曹益清總是說:“沒有汪總,就沒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同村村民俞友才,由於家裡人口多,土地又少,經濟條件非常差。兄弟三人,眼看著都到了成家的年齡卻因家裡窮而找不到對象。後經人介紹,俞友才來到上海找汪元龍,汪元龍了解他家情況後,二話沒說便在自己公司給他安排了工作,後來俞友才的兩個弟弟也先後來到汪元龍的公司務工。經過幾年的打拚,兄弟三人不僅成當地的有房有車的富裕戶,還成長為公司的中堅力量。每當談起這些,俞家三兄弟都滿含深情地說:“要不是汪總的幫助,我們還在為娶媳婦發愁呢!”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想到自己創業時得到社會和他人的相助,那么自己就應該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他積極關注家鄉公益事業,關心家鄉發展。為幫助家鄉改善交通條件,XX年他捐資一萬餘元,為合村村建樓村民組修通了道路,方便了該組村民出行和小孩上學;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他還先後多次出資請地方劇團演出;為支持家鄉建設,**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向家鄉提供招商信息和發展項目,多次帶江浙客商來家鄉考察投資環境;為幫助家鄉學子改善學習環境,XX年**向合村國小捐贈了數千元,用於改善教學環境。合村國小也為此舉行了隆重的捐贈儀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校的師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德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