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治沙管理站副站長先進事跡

**,中共黨員,1961年7月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1984年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林學系,先後在黑龍江省伊春市林業幹部學校、***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市林業治沙管理站從事教學、科研和生產技術管理工作,現任***市林業治沙管理站副站長、高級工程師。

多年來,該同志刻苦鑽研專業知識,常年堅持在治沙造林生產第一線,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勤奮工作,勇於探索,不怕艱苦,密切聯繫民眾,在科研和生產中取得顯著成就。1986年12月至1992年6月,在***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先後主持完成了“油松落針病防治技術的研究”、“油松皰鏽病防治技術的研究”、“毒繩防治松毛蟲技術的研究”等主要科研課題,課題緊密結合林業生產實際,在旺業甸林區進行了6年的觀察、試驗和研究,對影響發病的因子進行了系統分析,找出了病害發生的關鍵因子——林內濕度,摸索出了科學簡便、行之有效的綜合防治辦法,收到了明顯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在此項研究中還發現了國內一個新的病源菌種類,在國際上該菌寄生在油松上也是新紀錄。為我國林木病害研究填補了一項空白,豐富了森林病理學和真菌學內容,成果達國內先進水平,該項研究於1993年獲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科技進步叄等獎。該項技術目前都被廣泛的套用於生產實踐中。

1993年—1995年該同志發現林區農民缺土地、缺技術,大量的林業副產物白白浪費,生活水平又相當低的特點,在沒有科研經費支持的情況下,自動請求到寧城縣黑里河林區的四道溝鄉搞食用菌培育技術推廣,兩年下鄉300餘天,深入村莊和農戶,向農民講解食用菌培育技術,現場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每年培育滑子菇20餘萬盤,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00餘萬元,提高人均收入300餘元,到目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該鄉農民創收的一個主要產業。

1995年以後在***市林業局治沙管理站工作期間,主抓全市封山(沙)育林育草、巴林右旗巴彥爾燈防沙治沙改革試驗區和國家林業局治沙扶貧達小康翁牛特旗玉田皋試驗示範區工作。

在封山(沙)育林工作中制定了《全市封山(沙)育林規劃》,建立了檔案,健全了管理制度,由於工作業績突出,多次獲自治區封山(沙)育林單項獎。在主抓巴彥爾燈防沙治沙改革試驗區工作時,項目區境內有4萬餘畝高大流動沙丘,由於丘體高大,流動性強,多次治理多次失敗,飛播種子根本不能存活,前擋後拉收效甚微,前擋樹苗被沙埋死,後拉的樹苗被連根拔出,是試驗區工作的難點。面對困難和失敗他沒有氣餒,也沒有退縮,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創造性的發明了“利用植物活沙障治理高大流動沙丘技術”,這項技術是利用具有再生能力的黃柳、踏郎採取截乾、深埋、踏實等技術促使沙障材料成活,當年治理當年固定沙地,二年後可採種、采條。用四個春秋的時間將巴彥爾燈項目區境內4萬餘畝高大流動沙丘變成了踏郎、黃柳的採種采條基地。植被蓋度由原來的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00餘萬元,使沙區人民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看到了綠色的未來。由於該同志的不懈努力,使該項目區工作由全市老大難變成科技含量最高,治理效果最好,治理速度最快的項目區。XX年該項工程被國家計委、國家林業局列為西北五省區防沙治沙及沙源治理現場會的首選參觀點,得到了與會領導和專家的好評。1996年該同志主持“國家林業局治沙扶貧達小康翁牛特旗玉田皋試驗示範區”的工作。項目區地處科爾沁沙地的腹地,境內流動半固定沙地面積占全鄉總土地面積的65%,冬春兩季黃沙滾滾吞噬著農田和牧場,威脅著村莊和農牧民的生活,“沙子打臉,土進碗,路上行人難睜眼”是這裡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同志接受任務後,一頭就扎進了滾滾的黃沙中,通過大量的調研數據搞總體規劃,親自組織施工,每年春季造林完成時膚色與土色相同,臉與沙地同樣粗糙。五年時間完成封沙育林10.5萬畝,營造防風固沙林2萬餘畝,營造沙地樟子松0.1萬畝,栽植各類果樹2.3萬餘株,開發沙地稻田0.2萬畝,埋設草方格沙障3萬餘畝,建日光溫室大棚206處,從根本上控制了該地區的風沙危害,改變了農牧民生存環境,提高了當地農牧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目前該項目區已成為科爾沁沙地中的一顆綠色明珠。